干部退职不退责,值得提倡!




  

  为了发挥因年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老干部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熟悉的优势,有效整合干部资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到龄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意见》,通过设立岗位、统一管理、科学考核等方式建立了“到龄改非”干部管理新模式,实现全县近200名“到龄改非”干部“离位不离岗,退职不退责”,在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11月21日人民网)

  “到龄改非”是干部管理的必然规律。但是,很多到龄的干部,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领导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可以发挥的资源和余热。如果“一刀切”地全部让其回家休养或者疏于管理、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转非”出现的人才浪费现象,不管从社会财富创造的角度,还是从福利分配来看,都是一种新的社会不公。因此,如东县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到龄改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意见,使“到龄改非”干部“离位不离岗,退职不退责”,作为一种“到龄改非”干部管理上的创新,值得提倡和推广!

  现实中,因为干部太多,实职官位太少。所以打破干部终身制,让到龄的干部退下来,改为非领导职务,为年富力强的同志让路,让他们去承担开创未来的重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自然规律的要求,更是保持干部队伍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是,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深化,转为非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的人数,还会越来越庞大。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转非”干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且,“到龄改非”的干部或者是完全退下来的干部,仍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中仍然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能量,必须得到很好的重视。

  对“到龄改非”干部重新设立岗位、统一管理、科学考核,一方面,可以让干部在心理上有一个缓冲。有些干部,特别是一些在重要岗位或“一把手”位置上下来的干部,他们在心理上,常常转不过来,很不适应,搞的不好,他们很容易故意给组织上捣蛋、添乱,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重视,很容易使其在心理上慢慢转变过来,能够主动配合组织继续做好工作,而不至于惹事生非。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到龄改非”干部的余热。干部从一线转到二线,从领导职务退到非领导职务,只是工作岗位的变动,并不是责任的消亡,相反,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更加应该为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有继续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对“到龄改非”干部实行统筹、跟踪管理,落实责任、推行绩效倒查机制,确定多重考核机制、考核目标和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到龄改非”干部的工作热情。对精力充沛的老同志来说,这还可以成为一个事业的新起点。老同志如果能在退下来后这宝贵岁月中,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法,实现“晚霞胜日出”的又一个事业高峰期,是完全可能的。

  俗话说,做“官”是一阵子,做“民”是一辈子。而从官位上退下来的民,是特殊的民,是经过锤炼和考验的民,是始终坚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因此,退下来的领导干部发挥余热,首先是一种立党为公、无私奉献的价值选择。德高望重的孙毅将军离休后,常年坚持为青少年作报告讲传统,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下一代身上。其影响之大,可以说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程度。很多人说,将军对青少年教育事业的贡献会和他的赫赫战功一样长留世间。老同志发挥余热的空间很大,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途径也很多。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著书立说、经营开发,只要符合本人志趣、特长,而社会又需要的工作,都可以做。用劳动收入补贴退休生活,也合情合理,但不能利用余权谋私,更不能搞“期权腐败”。个别领导干部在台上时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某些私人老板牟利,退下来后接受对方“聘请”收取高薪回报,这就不是发挥余热,而是洗钱了。

  当然,干部退职不退责或者说退而不休,也要把握一个度,要把握住与在位时履行职责的不同。第一,要放下身段,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开辟新的事业。要坚持“问政而不干政”这条重要原则。第二,要注意发挥优势。脱离了日常事务的羁绊,能够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是老同志的一大优势。第三,要重视健康,量力而行。老同志能做多少事,能发挥多长时间的余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状态。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不断“充电”。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发挥余热的过程当成保持可贵的精神年轻的过程和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

  (倪洋军)

相关新闻:

  江苏如东:新机制让干部退职不退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