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星陨落,伟大精神永存!


科学巨星陨落,伟大精神永存!

  ——沉痛悼念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钱老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2009年10月31日人民网)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光辉一生的钱学森在他驾鹤西归后,带给国人的是无尽的哀恸,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爱国、敬业、平凡而伟大的精神财富。

  钱老感动国人最大的力量,是他的爱国精神、报国之志。“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是小学语文教材《钱学森》一文中对半个多世纪前钱学森返国途中的一段描述。我们无法想象当年钱学森冲破阻碍毅然回国,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我们能够感觉到钱学森那颗为祖国和人民而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也是钱老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毅然选择回归当时几乎一穷二白的祖国,希望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如此崇高的爱国精神怎能不感天动地、令人折服。

  钱学森一生在科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敬业奉献。他,治学严谨、善于创新,“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他,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老的第一爱好其实是科学研究,但国家需要他来从事航天工作。他自己也说,航天并不是一件多么高深的研究工作,但他倾心尽力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耄耋之年,仍然每天坚持看报、学习,关心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向中央提出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的建议。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钱学森吃过20年的洋面包,他的成就虽蜚声中外,可是他看上去就跟寻常百姓那样普通。他中等个,长圆脸,总是笑微微的。正如夫人蒋英所说;“他其实很质朴、平易、谦和,这不止是我的印象,他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的人都能谈得开。”“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建设祖国,使人民幸福。”钱学森回国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从今天的标准看,一级教授一个月300元多一点,而且是几十年一贯制。和卓著的科学成就及贡献同样为人们所铭记的,是钱老淡泊名利的情怀。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这一生所得几笔较大的收入统统捐了出去。1958年至1962年,钱学森有好几笔上千元的稿费,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那时人人都吃不饱肚子,但是钱学森对每一大笔钱并没有动心。他拿到这些稿费时,连钱包都没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即使在平时,他和别人联合署名发表文章时,他总是把稿费让给别人,说:“我的工资比你高,这稿费就请你一人收下吧!”在崇高的荣誉面前,钱学森仍然像平常那样朴实、谦逊、平易、诚挚。在将奖金捐出时,钱老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老“不爱钱”,也不爱所谓的“名誉”“地位”和“待遇”——当年他毅然决然挥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名扬四海后,他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光辉一生的钱老,仍然保持如此的低调做人,实在令人感喟不已。

  钱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在一起。就一个月前,钱学森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这是他深爱着的人民在他生前给他的最高评价。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人民永远会记住您!钱老,一路走好!

  (倪洋军)

相关新闻:

  此生惟愿长报国--深切缅怀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