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人民币汇率其实是一层窗户纸


清议:操控人民币汇率其实是一层窗户纸

 

据外电报道,近日在英国圣安德鲁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部分成员国关注的重点。对此,国内媒体避而不谈。

 

关于这一问题,美国国内质疑的声音历来很大,但美国财政部的正式表态,一向予以否认,即便在国会作证时也是如此。

 

为什么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要首先提及美国?道理不算复杂。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当中美元占绝大多数,这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水平首先是按照对美元汇率来衡量的,加上中国所储备的美元至今已达到1.6万亿的规模,并将其中的一半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由此进一步决定了中国是近十年来美国海外流动性的主要来源,成为美国核心利益的重要关联方,即佐力克口中的“利益攸关方”。

 

显然,鉴于来自中国的流动性(对于美国来说,外国的美元结存是流动性扩张,外国央行将手中结存的美元进一步购买美国国债,同样是流动性扩张)源源不断地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弥补美国国内储蓄严重不足的重要途径,出于维护“美元的商业模式”及本国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与国会宁肯在这一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白地讲就是宁肯不说实话。

 

其实,一个国家是否存在操控汇率问题,主要是透过央行在本国外汇市场上的表现来观察的。如果一国央行一直在单向买入外汇,而没有卖出,便具备了操控汇率的特征。考虑到央行持续单向买入外汇意味着人为制造了国内外汇市场外汇需求强势的局面,并透过该等人为的需求强势对本国货币币值构成市场压力,以至于形成对出口有利的低汇率,因此,就结果而言,操控汇率的特征更加明显。

 

毋庸置疑,中国央行持续买入美元的行为,等同于支持美元强势与维护人民币弱势。相反,如果央行持续卖出美元,则意味着打压强势美元与促进人民币升值。退一步讲,哪怕是中国央行暂时停止买入美元,在国内外汇市场出现美元供大于求之后,人民币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甚至在市场一时陷入恐慌的情况下出现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波动。

 

作为事实,2000~2008年,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由1656亿美元增长到1.95万亿美元(至今已突破2.3万亿美元),累计增长10.75倍。与此同时,国内金融体系的外汇占款由1.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6.84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增长率为10.78倍。鉴于上述外汇储备增加值相当于同期货物贸易顺差的2倍以上,比同期全部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合计还要多,因此,可以充分证明,央行的确在国内外汇市场持续单向买入外汇,而且几乎是惟一的买家(相比之下,企业及私人购汇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央行要持续单向买入外汇?长期的人民币弱势与一味扩张的外汇储备真的对中国经济有利吗?对国际货币体系以及世界经济又会构成何等影响?应当说,它们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我长期关注的问题。我今天只是想提醒大家:操控人民币汇率其实是一层窗户纸。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对其它问题的讨论才可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