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张卫: 新华网谈<<解放重庆>>


 

张卫是我大学时的同窗, 上学的时就很有才华, 能说会写博闻强记, 现为作家,<<重庆晚报>>名记者, 现转他做客新华网重庆频道的访谈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重庆解放6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日子, 由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红岩春秋杂志、重庆档案馆、重庆晚报联合举办了“纪念重庆解放60周年”系列报道。
  《解放重庆》一书,即是 在这一系列报道基础上,经精心打磨、加工、提炼出来的,也是60年来,第一部描述重庆解放的全景纪实作品,作者寻访了重庆境内血战的每一处战场及大量当事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张卫:男,作家,重庆晚报记者。1985年从事创作,有中篇小说《烦躁的呼吸》、《最先牺牲的总是爱情》、《在菊花下呕吐》等8部在上海出版。
  1998年转入新闻行业,曾策划、写作《火车有病》、《大学语文批判》、《三峡清漂拒绝妖魔化炒作》等数十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专题报道,其中《火车有病》引起国务院重视,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要尽快整改”;作品多次获市新闻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重走长征山地》获各方好评。
 11月30日,新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欢迎做客新华网重庆频道。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重庆解放6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日子, 由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红岩春秋杂志、重庆档案馆、重庆晚报联合举办了“纪念重庆解放60周年”系列报道。《解放重庆》一书,即是 在这一系列报道基础上,经精心打磨、加工、提炼出来的,也是60年来,第一部描述重庆解放的全景纪实作品。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解放重庆》一书的作者张卫先生来到我们演播室,一起聊一聊该书背后的故事。张先生,欢迎您的到来。作为《解放重庆》一书的作者,请你先给我们谈一谈当时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想创作这么一部被称作是红色经典教材的作品?

    张卫:在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和重庆晚报的记者受重庆晚报的委托,我们就准备了当年刘邓大军进军重庆的路线完整的走一遍。走一遍的目的第一我们要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就做好了准备,才能在秋天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走的过程中,我们来回往返5千公里,在穿越大西南山地,特别是武陵山区这一段路上,我们感受到了60年前的壮怀激烈在今天来说仍然让我们能够感到内心的激动。所以我们在9月22 日重庆晚报推出大行军系列之后,我们接着推出的《解放重庆》,他的特殊含义因为报社的篇幅有限,而书的容量很大,我们报社只能做到6万字,但是我们书可以容纳20万字,20万字就基本上能够把解放重庆的前因后果、过程经过、历程和意义全部完整的介绍给重庆的读者,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一个使命。

    主持人:从创作到最后完成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张卫:一共花了半年时间。但是前期的准备,因为我个人来说,我喜欢军事思维,第二是喜欢重庆的山地历史,在重庆的山地历史这一块,我已经钻研了多年,而且经过重庆晚报的派遣,我深入到武陵山区、巫山山脉都走过了,所以在人文历史上就了解得比较清楚,再加上这一次60年,赶快把军事史重新温习一遍之后一起融合起来,所以才有后面半年的成果。

    主持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重庆的解放史的呢?

    张卫:因为在将近60年来,我们几乎是每一年第一我们的报纸媒体每一年都要做11.27大屠杀的历史,要让人们重新记起那些血的惨痛的经历。第二,11月30日我们一般要介绍重庆解放,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完整的介绍过,所以在重庆人民心目中,在整个解放重庆只打过一仗就是南泉仗,其实当1997年当万涪黔划进重庆之后,重庆的地域已经是8万平方公里,这8万平方公里中间很多地方的解放战争历程是今天读者根本没有想到的,其战斗之激烈之悲壮是我们读者想象不到的。所以我们经过这次采访才把这次真实的历史告诉读者,光是告诉这段山地历史不行,因为从解放从秀山到重庆看起来只有30天的历程,但是事实上人民军队在1949年渡过长江之后,毛泽东已经做好了战略准备,就是说在先打台湾和先打大西南的选择中,毛泽东认为必须先解放大西南,然后再打台湾,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就做好了准备,就是向大西南进军,所以从南京的集结到部队思想的变化,到进军川黔,到11月30日整个重庆解放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这些几乎是事无巨细基本上全部描述到了。

    主持人:通过我对这本书初步的一个了解,他其实还是在介绍解放重庆的一个过程,其实相对其他的历史资料来讲,这种资料还是很多。

    解放重庆这本书有没有跟其他史料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

    张卫:他有特点。它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对重庆解放史这一段历史,不论是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方面比我研究得更透彻的专家和学者非常多,我只是一个历史的小学生。但是我个人认为我比他们能够长项一点的地方,在于我是一个记者,我敢于爬山涉水到每一个现场,我去专访,我一定不会是翻着史料在百度里面去搜索,这个工作我也要做,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你必须到现场,到第一线去寻找60年前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让人感动的那些内容。所以我的长项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书里面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来介绍重庆的解放。

    主持人:能够让读者更多的看到解放重庆的一些真相。

    张卫:对。

    主持人:今年是重庆解放60周年,您写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建国60周年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考虑?

    张卫:有。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了唱读讲传红色经典,市委主要领导曾经说过一句话,在当今时代有时候精神比金钱更重要。我个人理解,你有怎样一种精神,或者我们已经淡淡的忘却了,或者我们已经淡淡的遗弃了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精神就是一种崇高的理想。那一代人是怎样的理想和信念我觉得应该告诉今天的读者和观众,这种理想和信念就是我们只有很简陋的武器,我们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像毛泽东说的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的,有了这种精神和气,这种气质这种气场,很有可能你的武器很差,但是你的武器会逐渐的装备完善,你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和信念,让人们和人民活得更幸福,你所追求的崇高目标,那么全国人民都来支持你这样一项行动。所以做这本书除了纪念和歌颂我们那些老战士、老英雄、老前辈之外,他还有一种作用就是重拾我们过去的精神,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信心和信念来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真正让重庆实现314战略目标,这样穿插起来之后,我们就会从60年前我们所经历过的那一段辉煌史诗重新获取精神的力量。

    主持人:在当今社会能够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刚才张先生说到在这次采访过程当中行程5千公里,当时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进行这种采访,都到过哪些地方?这当中有没有有趣的故事?

    张卫:有。刘邓大进的进军路线,邓小平曾经说过这是中国解放史上最后一次8千里长的小长征。他们走了8千里,我们主要是从他们的出发地,从常德开始,经过了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南川、巴南到重庆市这整个一条路线,有很多让人激动的,我先讲一个老战士,这个老战士他是在重庆外围有一座山在武隆叫白马山,白马山是整个屏障重庆的最后一道堡垒,这座山很高,当地老百姓说叫上18、下18,平18公里,当时宋希濂把他整个防线全部布置到白马山上,大概有3万人,当时我军在1949年10月21日发起总攻,一共打了3天,打下来之后宋希濂几乎是全军败退,那个时候我们有8万将士打白马山,到今天60年后真正还在武隆还在白马山下生活着一个战士,当年打过白马山的战士就叫李治顺,他今年82岁了。这个老战士我们恰恰把他采访到了,关键是他有三个细节让我很感动,就是这个老战士,第一就是爬山,我作为比他年轻几十岁的人,我爬山爬不赢他。他说当年我们爬山不是打空手,当年我们不是这样爬,当年我们是背枪、背子弹、背钢盔,我们一共是5、60斤重的负重要跑上去,还不是像今天这样走。他说跑上去之后,说实话打白马山他是二野警卫团先遣营一排排长,带了40几个战士,他说我们冲上去之后累死了3个人,跑到山顶之后一个战士给我讲说排长老郑不行了,我回头一看老郑倒在地上了,我们当时不懂,那叫心脏猝死,我们也不能够掩埋,我就只有把军帽拿下来把他脸遮着。至于老郑后来在什么地方埋了没有,也不知道。后来我们经过查证之后在整个解放白马山上人民解放军一共牺牲了400多战士,整个白马山中现在只有有名的坟墓只有3座。我们上白马山的时候正好是春天,春天的时候满山的杜鹃花火红一片。所以我当时觉得大山上山风吹过,让我感到一种拂面的感动。第二个他唱歌,他唱的不是军歌而是山歌,非常好听,我不知道重庆现在有没有专门的音乐家去采访他,这也是红歌的一种,这种红歌非常好听,而且让我们年轻的大学生来学,非常好听,这种军歌从来没有听到过,他是他们部队教的,渡江的歌。歌非常好听。我个人感觉比耳熟能详的很多歌都还要让人新奇一些。他的歌声让人确实非常感动。第三个感动就是他突然给我说,他说只有我留下来了,我的其他战友都走了,他说每年春天我都到上山去看一下我的战友,还有一个他说我是山西人,我从山西出来之后我只回过两次老家,他说1975年我回去,我的堂哥还在,堂哥就说你知不知道,我们当年这个村庄一起出来的有50多名战士,今天只剩了2个,那50多人都是为了这场解放战争牺牲在全国各地了,现在只剩2个。他说第二年他的堂哥也去世了,他说今天只剩我一个了。说到这个地方他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我就想到鲁迅的一句诗“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我就想到他真是这样一种英雄气概。他说当天给我们讲的第一堂课就是说同志们,从今天起你们的生命已经不属于你了,你的生命属于这支军队。这支军队要你上的时候必须上。所以我们明明知道去炸碉堡,明明知道是去送死,但是都没有想到死与不死的问题,他说生命不是我的,是属于这支军队。因此我觉得还是很感动。

    主持人:刚刚听张老师讲这些故事,的确让人非常感动,在采访过程当中你还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物,这些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在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张卫:理想高于一切。这是第一。这个地方我还穿插一个小故事,只有这个小故事才能把我的道理阐述得清楚,在秀山一个民房里面,我和一个老战士,一个女同志一起交谈了将近4个小时,完了之后她给我说,她说60年前邓小平在秀山的时候,我听过他的讲话,邓小平说同志们,你们来到这里就要在这个地方扎根,他说你相信今后秀山会发展,今后我们还要把铁路修到秀山来。老战士说,我没有想到邓小平这句话我等了58年,渝怀铁路终于修到了秀山。她是个上海人,她在上海是一个教师,她就是为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来到了大西南,80年代她回上海探亲,这个时候长辈们都走了,只有嫂嫂还在,嫂嫂就说你不该到秀山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去,你哥哥就是想了你一辈子,后悔了一辈子。这个老战士突然把桌子一拍,你们走你们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是选定了这条路,我必须要走,我不后悔。她嫂嫂去世之前,他的侄儿找来了,他就给侄儿说你们的姑姑选择是对的,所以现在每年的春节,她的侄儿侄女都要专门从上海来看她。她说到这个地方突然就不说话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问她了,我就想起一句诗里面说的“低眉吟罢无处写,月光如水照淄衣”。房间里面非常黑,那一瞬间我心里知道理想高于一切,已经在她心里面深入骨髓了。有一种理想,有一种信念,这是他们那代人的激情。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召唤下,在解放大西南的过程中宁愿付出青春和热血,这就是他们的精神品质,那代人特有的不变的。

    主持人:非常好。我想这也是作者要在这本书里面要传递给我们的这种东西。

    主持人:我们发现在最后的成文的资料和现场回访的一个结合,作为一个记者,在历史材料史料和采访获得的材料之间,你觉得他们之间怎么去取舍呢?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张卫:他的取舍我个人认为,第一要尊重历史,这一次在历史这一块得到了市委党史研究室和重庆市档案馆和我们所经过的各区县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了非常多的珍贵的档案,包括文字和图片。这些档案本身是很真实的,包括刘伯承、邓小平的很多讲话,包括刘伯承批评我军高级干部的讲话。以前我们不会说刘邓批评人的话,这次他为什么要批评,为什么要批评这种享乐主义,这些都披露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你在采访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这种鲜活的资料,你可以印证历史本身的真实,你的技巧就在于把这个章或者这个节,你要把你所采访到的东西怎么有机的融合起来,让他看起来一气呵成,成为一种整体,这就是一种写作技巧而已。

    主持人:刚刚谈到在采访过程当中有很多收获,也掌握了非常多的真相。那么在走到第一线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些遗憾呢?

    张卫:遗憾非常多。第一个遗憾主要是当事者很难再找到更多的。因为有一些真实是我们今天的人想象不到的,如果当时健在的老人更多的话,我们采访会更深入,我们写作也会更深入,但是由于他采访对象毕竟有限,大部分人走了。另外还有一些老年人他已经不太能够很清楚的表达60年前的记忆了,他很有可能概念错误或者含混不清,这个时候你要用史料再来佐证,有些细节又恰恰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给你们讲一个细节,就是我经过了四个老人的佐证,第一是彭水县浪水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我军从酉阳过来准备包抄宋希濂的时候,经过了一座山,这座山就是秀山到酉阳,酉阳到彭水中间叫马头山,马头山发生了激战,这次激战牺牲了一个司级参谋长,这仗打得很厉害,我军进攻马头山这支部队是王近山的部队,王近山的108团,这是一个红军团,3千多人,而对方是国民党的第二军第九师黄埔教导团,也很厉害,全部美式装备。在国民党军全县溃退的时候,打下来之后我军牺牲是上百人,有两个连没有了,这是彭水军史方面记载了的,然后周志国就给我讲,他说当时打了之后,现在的彭水老人叫国民党军还叫中央军,他们搞不清楚国民党军,他只知道中央军,他说打了之后他说尸体是交织在一起的,他说你知不知道当时打完之后,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敌我双方身上的衣服全部没有了。我说为什么呢?太穷了,哪怕打得血淋淋的衣服都是脱了的,所以我们的尸体全部是裸尸。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军的士兵也是人,共军的士兵也是人,那个时候没办法,全部被脱了,脱了之后发黑了,很吓人,全部是堆到山洞里面就埋了。所以你找不到墓,唯一找到一个墓是36司108团的一个连长王春闲的墓。这是他的一个古道,这是当时四川到贵州的官道,当时官道是最大得大道了,明清的时候就有这个大道,这个大道旁边就是他的墓。这个老人说当时他看到一个人正在敲那个坟,正在拖开那个衣服,他说那个指导员就长得白白净净的,这个老人当时还是16岁的少年,他就骂他,你为什么要脱人家衣服。后来就把那个人抓起来了。一直到1966年春天,王春闲的母亲找起来,已经60多岁了,希望把他儿子的尸体迁回山东,他是山东人。然后彭水县民政局的给他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革命烈士属地管理,你在什么地方牺牲的只能在什么地方,不能迁走,他的母亲60多岁了,在坟上大哭之后走了。就只找到这么一座坟。所以这些细节我们不去现场根本就不知道。

    主持人:我们知道张先生之前写过很多作品,在社会上也是有很多影响的,您在这次编写解放重庆的时候,您是否在个人创作生涯当中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呢?

    张卫:突破不大。

    主持人:我觉得您很喜欢历史。

    张卫:人文历史这个主要是感谢我们报社,重庆晚报,因为重庆晚报提倡大文化,他的大文化是一种真正的美学观点的一种形成的文化观,特别是我们总编辑,他是一个倡导者,他希望我们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有所立意,都是报社他的指派,或者他的要求,或者他的指令,让我们找到一个创作的平台走出去。但是这次为什么突破不大呢?这次突破不大我觉得自己对这段历史还是生疏了点,特别是写作中还是犹豫了点,由于时间太紧了,还是犹豫了点。当然从总体看也过得去,因为很多读者打来电话,觉得很好,起码有个完整的资料,一个完整的认识,包括我们写的一些老战士和我们不认识的老战士都打电话来求助这样的资料,他们觉得他们走过这一生,已经80岁了,最后看到自己走过的历程,他们感到很欣慰。如果时间还长一点可能还能够写得更好一点,所以我还是比较遗憾。

    主持人:不过没有关系,我觉得张卫先生肯定还会不断的给我们出作品。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在酝酿什么新的作品吗?

    张卫:大历史大文化这是一个前进的方向,我准备在这方面再继续努力。

    主持人:还是做纪实类的?

    张卫:对。还是纪实类的。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张卫先生来到我们演播室和我们聊了这么多,我们也非常期待您的新作品能够早日问世。我们也非常感谢张卫先生做客我们新华网。下次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