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已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原因较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订单的履行在数量上较易实现,而在质量上较难实现,从而导致纠纷。因而,订单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上的基地建设,更要重视质量上的基地建设。但一般来看,企业往往无力担负起这个责任,而从事生产的一般农户又缺乏必要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参与订单农业的中介组织尚未形成或力量有限,于是拥有技术优势的农技推广部门便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2005年起,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与陕西老牛面粉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展了新型“订单小麦”生产,为订单农业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本情况
陈仓区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基地县区之一,也是我省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总产13万吨。从2005年秋播开始,老牛面粉公司与区农技中心按照“公司+农技服务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钓渭镇梁家崖村建立优质面包小麦郑麦9023订单基地1000亩,生产出的优质面包小麦由老牛面粉公司按高出同期市场价10%的价格予以收购。合同特别规定,为了确保达到面粉加工要求,区农技中心不仅要负责基地面积的落实,而且要负责生产出的小麦品质达到企业加工标准,而后者更为关键。为此,区农技中心实施了品种、施肥、播种、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技术服务,2006年除群众自食外,企业共收购符合标准的商品优质小麦25万公斤,订单生产获得初步成功。2006年秋播优质小麦订单面积扩大到5个镇19个村,总面积达到1.52万亩。
通过新型订单小麦的实施,实现了企业、农户与农技组织的多赢。首先,以加工优质专用面粉为主的老牛公司受益。在订单优质小麦实施前,主要靠从河南调运优质小麦,2006年到站价格为每公斤1.6元,而同期宝鸡小麦价格为每公斤1.28-1.30元,即使加价10%收购,企业依然十分划算。其次,农户生产优质小麦,不仅有价格上的提升,而且也有产量上的提升,还会因农技部门的统一技术服务而降低生产成本,每亩可增收70元。最后,农技组织也可得到企业付给的每公斤4分钱的技术服务补贴,既推广了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又得到了一定的推广费支助。
二、主要做法
其一,从企业需要出发,订立全新的优质小麦订单内容。要生产优质小麦,除与品种关系密切外,农业措施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由于当前生产技术不到位,优质小麦在施肥、播种、灌水方式等关键农业措施上不配套,因而容易造成虽有优质品种而不能生产优质商品小麦的局面,尤其是面团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要求不过关。因而,陈仓区订单优质小麦在订立合同时即突破常规订单的模式,除在合同中标明品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标的外,还专门就商品小麦的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等质量指标进行了规定,以确保达到企业加工要求,也避免因质量标准不明确而引发收购纠纷。
其二,从订单要求出发,积极探索新型订单基地的打造方法。首先是把订单的内容宣传透彻,选择有积极性的乡镇和村组,并尽可能的集中连片。其次是技术服务的全面跟进,在基地全面实行“1带20”的科技入户模式,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第三是以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让农民接受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药剂拌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为此,区农技中心为统供的品种每公斤补助0.40元,每亩配发钾肥8公斤,拌种药剂三唑酮一袋。通过这些措施,顺利实现优质小麦种植集中连片、生长一致,为生产出合格的优质商品小麦奠定了基础。
其三,从优质小麦生产需要出发,积极推进生产技术创新。突出进行了氮、磷、钾三因素四水平肥效试验、氮肥后移试验和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试验,从而为优质小麦生产确定适宜的氮、磷、钾肥比例和不同时期氮肥施用比例,拿出了以适宜药剂进行拌种的条锈病防治方法,特别是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观念,接受并实施了氮肥后移技术。通过这些技术措施,在保证优质小麦较高产量的基础上,使小麦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呈增加趋势,商品品质与加工品质得到提高。
其四,从基地建设需要出发,整合农技推广机构内部资源。一是技术的整合,打破专业局限,综合调配栽培、植保、土肥等各专业人员,综合办点,齐抓共管,并与种子、农机部门紧密协作。二是项目的整合,以订单小麦基地建设为平台,捆绑良种统供、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产生聚合效应。三是力量的整合,以农技组织为纽带,综合企业、镇村组织和农民的力量,共同实施优质订单小麦生产,取得满意效果。
总之,由于能从企业的加工要求出发,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从而取得了新型订单小麦的成功。
三、积极意义
其一,农技组织实现了从技术指导到技术服务的转变,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了路子。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外流,农事操作对于单个农户来讲成本不断攀升,一是人力成本,二是技术成本,三是物资成本,也就是缺人、缺技术、缺可靠农资。在此情况下农技部门变指导为服务,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以较低成本、规模化实施农事操作,对农户是可以接受的,对农业发展是有益的,对农技部门来讲也是可以做到的,从而为下一步农业技术像农机化一样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探索了路子。
其二,企业实现了以较低成本取得优质加工原料,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了路子。从数量到质量,这是企业对基地建设要求最重要的转变,优质原料需求迫切与基地生产水平低下已成为当前订单生产的主要矛盾。陈仓优质订单小麦生产的成功,使企业为自己力量有限而无法组织基地生产的担忧大大抵消,为今后产业化基地建设积累了经验。
其三,农户实现了较低成本下的增收,为挖掘传统种植业增产增收潜力探索了路子。在优质订单小麦生产中,由于技术措施到位,生产成本下降,产量又有提高,加上价格提高因素,每亩节本增效可达70元,使单位面积产出率得到较大提升,也打消了农户关于优质不高产的顾虑,优质小麦生产潜力得到了开发。
其四,农产品生产环节初步实现了规范化操作,为农业标准化探索了路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前提,无标准化则无产业化。优质小麦以往的订单难兑现、难落实,核心就是标准化问题未解决,陈仓的这一做法有效的化解了在以户为主的基地建设中如何落实标准化的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四、问题与思考
其一,农户违约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收购环节仍然由企业面对单个农户,交易成本过高。优质小麦的收购首先要在基地农户采样,对商品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等加工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然后逐户进行品种鉴定和水分、容重、杂质等常规指标的测定,手续麻烦,收购速度慢。不少农户等不及企业收购而自主出售。对农户这样的举动,可以谅解,而对企业无法在短期内组织较多的人员、设备去收购也可理解,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中介组织能够组织收购再对企业交售,则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减,而收购速度大大加快。但带来的问题是中介组织必须有验收小麦质量的技术人员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这在目前还缺乏条件;而因质量不合格引发企业拒收带来的交易风险和部分农户参杂使假带来的道德风险也值得考虑。显然,这一环节的改进还需探索。
其二,农户的组织依然困难。每亩增收10%以上,但绝对值不足百元,现在农户家庭土地面积又较少,经济效益规模并不突出,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要实现较大面积的集中连片种植困难较大。而为了保证优质小麦品质,只有较大面积集中连片,才能有效实施技术规范,避免与其他小麦混杂。显然,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再下功夫,需要企业再适当增加投入。比如,可以考虑由专业服务队负责优质小麦的种、管、收等一系列环节,给于农户更高的增产与增收承诺,企业同时在提供种子、补贴化肥方面做出积极的姿态,则基地的组织困难可降低很多。更为根本的途径是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实现生产基地的规模化,但在实践中这一模式还未有效形成,需进一步探索。
其三,农技组织的服务能力有限。县区农技人员总共只有几十个,在小面积(几千亩、万把亩)的订单生产中,农技人员可直接技术操作到田,但当面积很大时(几万亩甚至上十万亩)则几十个农技人员不可能直接到田进行农事操作,还得回到技术指导的本行上,而具体的田间技术服务还得寄希望于正在成长的农民合作组织或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其四,企业的投入还不到位。比如在生产环节,可以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方面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调动农户积极性。再比如在收购环节,必须增加人员投入和仪器设备投入,确保收购合同履行的时间进度。而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也可以考虑对参与其中的技术服务组织给予技术和物质上的支持,力争实现企业与若干中介组织打交道,而非还要面对大量的农户,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陈仓区实施的新型订单小麦生产,其主要的创新点在于初步实现了传统的订单生产由数量订单向质量订单的跨越,对于进一步规范订单农业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与产业化经营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由于这一订单模式也在试验阶段,其存在的问题必然难免,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从数量订单到质量订单的跨越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