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减发行规模不如降低发行价格


                      

             
    中国北车的发行目前基本结束。作为今年主板成功发行的第9家公司,该公司的新股发行较之前8家公司的发行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该公司主动缩减了发行规模。12月23日,该公司发布《首次公开发行A股定价、网下发行结果及网上中签率公告》显示:发行人及联席主承销商协商确定本次发行总量为25 亿股。较原计划的“不超过30 亿股(按惯例,不超过30 亿股即实发30亿股)”缩减了5亿股的发行规模。

    中国北车主动缩减发行规模是建立在该公司超额完成募资任务基础上的。根据该公司发布的招股意向书,该公司此次募资投入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为64.36亿元。但根据该公司每股5.56元的发行价计算,如果该公司还保持30亿股的发行规模,那么实际募资将高达166.8亿元,超募金额高达100亿元以上。因此,在募集资金大量超募的情况下,中国北车将发股规模缩减了5亿股,减少了27.8亿元的超募资金,使公司的实际募资降为139亿元,实际超募降为74亿元。

    中国北车主动缩减发行规模,以降低实际超募水平的做法,显然考虑到了市场的反应情况。自6月份IPO重启以来,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定价”使得新股发行价格越发越高,不仅中小板新股发行市盈率达到了70倍、80倍的水平,创业板达到了100倍的水平,就连主板大盘股的发行市盈率也达到了50倍左右的水平。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行公司的超募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监管部门为此强调要加强超募资金的监管,而且这一现象也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诟病。所以,中国北车在募集资金大量超募的情况下,适量缩减发行规模,以降低实际超募水平的做法,较之于许多发行人超募金额多多益善的做法,显然值得肯定。

    不过,在降低实际超募资金这个问题上,中国北车缩减发行规模的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缩减发行规模不如降低新股发行价格,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维护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首先,缩减发行规模,实际上是减少了公众投资者的投资机会。仅以一级市场为例,中国北车减少5亿股的发股规模之后,其网上与网下的中签(配售)比例显然将因此而减少。更重要的是,在缩减了5亿股的发行规模后,公众投资者的话语权进一步缩减,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发行30亿股公众股,公众投资者所占的比例为34.09%,但缩减了5亿股发行规模之后,公众投资者所占的比例缩减为30.12%。而且,中国北车缩减发行规模的做法也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增加可供交易股份数量”的精神不符。

    其次,在缩减发行规模的同时,中国北车保持了一个很高的发行价格,此举大大削弱了该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根据该公司发布的公告,5.56元的发行价格对应的新股发行后总股本的市盈率水平高达49.21倍,远远超出了沪市目前27倍左右的市盈率水平,公司股价在短期内难有投资价值可言。

    相反,如果是维持30亿股的发行规模不变,适当调低股票的发行价格,那么上述问题就会得到减缓。因此,从中国北车缩减发行规模的选择来看,还是暴露了发行人对高价发行的追求。这实际上也是发行人对公众投资者利益重视不够的一种表现。新股发行制度要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任重而道远。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09-12/25/content_47546.htm?div=-1

 

    附:今天是圣诞节。祝各位新朋老友,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