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本书。。。


(平媒用稿)

【诺贝尔·冷门】今年诺贝尔继续爆冷门,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最终折冠,不过哪怕对于德国本土的一些专家学者来说,米勒也是个小众,而且就算折冠之后很多人讲也很难大众起来。甚至米勒自己对获奖这事儿都不太相信。这也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这么几年来面临的尴尬境地——就是特别喜欢把奖颁发给那些“背离”自己祖国的人,总之就是过度关注所谓“流亡作家”。然后叫整个评奖看上去就像一场文化沙文主义的游戏。只是这么一来就是评选出来的作品往往既不是经典,也难以流行。就像很多评论家讲米勒 “她的头脑,还停留在那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年代;她的文学世界,依旧充满了无家可归的绝望与迷茫。”或者就是没完没了的极权统治下个人的悲剧。

【暮光之城】今年,史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在全球畅销。其实故事毫无新意,从吸血鬼这个题材上来讲也就是个三流。但是这种畅销显然叫人看到了女性图书市场正发生的一个新变化。就是用吸血鬼、狼人来提供给女性一种新的神秘刺激,关于不死不灭的幻想以及与魔鬼共舞的禁忌情愫。不过这么一来,其实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琼瑶剧而已,看来全世界女性要的东西都是那点儿东西。

【官场】今年官场小说依然畅销,像往年一样畅销。比如王跃文的《苍黄》,先是沸沸扬扬的玩儿了个“一女嫁二夫”,然后就开始洋洋洒洒的解密官场春宫十八式。中国人都爱读官场小说,一方面是很容易找到那么一点儿如履薄冰的刺激感。毕竟仕途不是闹着玩儿的,就像王跃文小说中描写的那副画一样“扶正了花瓶,画歪了;扶正了画框,花瓶又歪了”;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做实用主义来看,关于如何在这坛染缸里玩儿厚黑还玩儿的如鱼得水,反正感觉中国男人真累。当然,这本《苍黄》很有新意的一个地方就是比之以前的官场小说又多了网民的成分,就是网民如何意淫政府在论坛上指指点点;然后反过来政府怎么阉割帖子之类的。反正是互相都要争取那点儿可怜的言论自由,跟个烂膏药似的往政府身上贴。

【城市梦】说到《蚁族》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天之骄子地上蝼蚁”们毕业等于失业的“城市梦”的幻灭。但是读完之后发现,权利和背景的人情体系、社会自下而上的流动体系,才是使“蚁族”最终成为“蚁族”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牛逼的背景就只能有卑微、迷茫与挣扎,谁还管你是什么骄子。其实包括《蜗居》也有城市梦的幻灭的意思——房子把人都逼成小三了。不过六六的小说一向这样,人物都是充塞在一堆满是唾沫飞舞的小钞硬币之间,感觉除了钱,没有什么是他们能快乐的生活方式。叫人不舒服,但是,这也是现实。

【重述神话】今年的“重述神话“系列继续,不过还是有点儿不着边儿。反正命题作文这玩意儿总是不好写。阿来的《格萨尔王》就有点儿裹脚布的意思。本意是要借重述神话来重新认识苦难和生存,但太天马行空的东西搞得叫人不知所云。看来很多东西还是一码事一码比较好,神话就神话,重述是你自己的事儿,都掺和到一块就都毁了。所以别说是阿来,谁来讲这个故事都未必能讲的特别好,只是放眼当今文坛看看,这个活儿又有谁敢接呢?

【黑道】《黑道风云20年》三部曲也算是跟着重庆打黑应运而生,说是描写东北黑道病态生存现状。不过这种东西对读者来说也就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看看热闹。不过这种简单化类型化的图书还是有群众基础的,所谓这个基础其实就是港片式的恩怨情仇。不过是挪了个地儿,换成大陆而已。

【历史】读客的《我们台湾这些年》可以说是以八卦的方式聊了台湾这些年。而且有意思的是也许这种八卦会更接近历史。就是当一代人用政治眼光审查台湾的时候,其实不妨用娱乐思维来看台湾。所谓娱乐思维就在于它的站位模棱两可,讲1977年以来的台湾时,夹杂了许多个人意见和角度。比如对于台湾的70后来讲,“反攻大陆”就是当口号听,几党纷争让他们看政治如戏剧,大陆和台湾来回走当忠孝东路。反正政治话题于百姓不过日常生活,都是可以和吃喝拉撒便放在一起谈论的。只是这么一来没准到成为了最忠实的历史记述?但是,虽然历史可以拿娱乐的思维来看,但是搞得太有痞气,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劲儿也没什么意思。比如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正是这么一副骂街无赖,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但是为人师表,多少要负点文责。讲史讲的这么暴戾和狂躁,而且大面积的受欢迎,可见袁腾飞很知道公众需要什么。只是,史庸俗化也不是历史的流氓化,这么胡来,我们自己的历史只能越来越被我们自己瞧不起。最后的结果就是“再没有什么历史事实是不能被解构和嘲弄,再没有什么历史人物是不能够翻案和穿越的,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未来可能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历史底线问题不能讨论的,而且换句话说,历史的遮羞布也不是单方面的,一个国家民族的耻辱过去也不全是欺负你的人的不是。虽然这是一个普遍娱乐的时代,但是到底有些东西我们还是需要严肃一些。”

【自传】跟着李开复的辞职,出了《世界因你而不同》,不过成功人物的自传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它告诉你了很多东西,但其实很多重要的东西也没有告诉你。毕竟成功本身就很难具有复制性。当然,自传该读还是得读,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确实可以意淫一下自己未来。这种事儿就跟打了一针鸡血似的,以为世界会因你而不同?

【梁文道】今年梁文道频频出台,从年初的《常识》就一发不可收拾。《噪音太多》、《我执》、《读者》。装帧一水的陆智昌风格,而且几本书名字都好都讨巧。比如《常识》。话说原来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把专业知识带进公共领域、介入社会。但是梁文道这回无疑是针对内地资讯管制所引致的现象来了一本《常识》。所谓: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所以梁文道的这四本书,虽然也不至于到香港在文化上的逆输,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确实为内地输入文化新血,争取理出一点点可供前行半步的清明空间。

【小团圆】《小团圆》闹得沸沸扬扬,有各种各样叫张迷们一窥的噱头。说不上多好看但是有格局,至少是本诚实并且叫人不太愉快的书。当然,这两个事儿是一码事儿,因为这种不愉快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诚实引起的。所以要是真的张迷就应该继续买账。毕竟比之中国的文人最擅长的是虚饰和做作而言,张爱玲已经走出很远了,就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得失心,格局反而大了。看来还是那句话讲得好,“当人来爱,就当人来原谅。”她对别人这样,读者对她也应该这样。其实什么都应该放下。

上面的几本都是在今年的畅销榜上排排坐过的。都说“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出什么样的文化符号”。尤其是畅销书背后,确实都隐藏着拿人民币投票的民意。而且任何一本畅销书都要贴上LOGO,这种符号不光能够影响消费者甚至是有价的。比如官场、黑道、“为房子当小三”、婆婆被妖魔化然后吃了媳妇全家,热门健康书在教你不要去看医生而且感觉中国人集体身体都不怎么样、当然还有什么“中国不高兴”。。。但是太多符号就很容易造成跟风和没有一点儿专业精神的图书被大规模炮制,没有太多格局,关怀面儿太窄,这么一来就算诺贝尔再爆冷门都很难报到咱们家这边而来。路金波讲,图书行业的品牌可以分成两条线,一个是单纯作家品牌,一个是图书内容生产线品牌。就是一个摊子做品牌,一个摊子做畅销,挺好的,但是现在这个跷跷板显然不平衡。当然图书的问题从来不光是图书的问题,有很多具体层面,就跟小三也是很复杂的一回事儿。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