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完败”败在何方?


双龙“完败”败在何方?

 

 

    中国汽车业国际并购首战失利。在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进入“回生”程序之后(即韩国的破产重组),上汽派往韩国的中方管理人员已经悉数回国,仅剩已经辞职的两人留守。如果接下来的破产重组失败,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公司上汽所要承担的风险“可能是最初的5亿美元缩水或颗粒无收”。(据第231期《财经》)

 

    五亿美元,时值5900亿韩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如果几十亿元人民币在短短四五年间就会灰飞烟灭,试问还有哪个企业敢试水国际并购?你还敢去海外抄底吗?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针对“海外并购”说过的一番话,“你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把握吗?你分析过双方的文化差异了吗?了解当地的工会劳资关系吗?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这种信心会让我害怕。”

 

    双龙汽车如今两败俱伤完全出乎人意料,相信上汽事先都不曾想到过会这么快就走到今天这一步,不仅是上汽,业内人士起初无不看好这一并购案例——双龙汽车曾是优质资产:在韩国,双龙是排在现代、起亚、雷诺三星后的韩国第四大汽车公司,其较强的研发团队和完整的国际销售网络一直为人称道,600多家韩国国内销售网点和90多家海外总经销商编织出一张成熟的全球营销网络;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会给韩国汽车业开出的“药方”,韩国几大汽车制造商各有分工,双龙独家生产SUV,拥有现成的柴油发动机技术,而且最擅长的SUV产品一直在韩国中高端市场占据优势;对上汽而言,双龙的技术实力还可以帮助上汽做大做强和发展自主品牌,双龙擅长的SUV车型与上汽擅长的乘用车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因为当时SUV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发展迅猛。

 

    可是双龙汽车最终还是一败涂地,连中国市场SUV年销售量增长近80%的那个“SUV元年”的机会未能赶上。在上汽收购双龙的过程中,双龙工会的表现至今让许多人耿耿于怀。由于企业文化之保守,双龙员工可以说“并不欢迎外来者”。在双方签约五天之前,双龙工会举行总罢工,要求与上汽签署特别协议,协议内容主要是建立劳资海外经营战略委员会,允许工会参与董事会决策过程,保障雇佣和设备不被转移等。为拒绝让中国企业收购,在上汽之前,韩国工会曾组织“敢死队”阻止进场调查,并多次动不动就局部罢工。

 

    上汽鬼迷心窍,自以为“搞得掂”。为协调和双龙工会以及员工的关系,上汽自以为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专门聘请全球顶尖的公司参与,为并购后的双龙高管及其关键岗位员工的报酬和福利做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为拉近和员工彼此之间的距离,韩籍员工家里办婚事、丧礼,中方高层官员都尽量参加,哪怕是在员工家人的灵堂前,他们都按照当地习俗下跪祭拜,更不用说中方员工骨子里就有的对同事的与人为善。

 

    但双龙工会并不领情,今年元月,中方管理人员甚至被强行扣留过。据中国社科院专家介绍,在韩国,工会成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在40%左右,与欧洲成员比例相当,超过美国约10%。韩国工会的强势让政府很头疼,但无计可施,由于韩国是民选政府,政府不能运用公权力要求员工不罢工,更不能采取什么手段阻止员工罢工,只能协调劳资双方关系,起一个协调人的作用。近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在了解到韩国工会情况后放弃了投资计划。

 

    上汽收购双龙,双龙一直在内耗中耗尽精力。从双龙工会组织罢工所主张的权利协议内容中可以看出,上汽的目标和主张,其实一直没有被韩方真正认同过,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中国、韩国、日本以及欧美车厂的位势,正好由低向高分布。欧美车厂收购韩国车厂,是将产能乃至部分研发转移至此间,而中国车厂收购韩国车厂,可以习得其技术,并将产能转移到中国,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并降低生产成本。

 

    上汽的思维可谓是极为正常的商业考虑,但为何招来韩国本土产业工人和管理层的抵制?为何法国雷诺、美国通用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收购三星汽车和大宇汽车之后,至今整体运行尚可?难道上汽的管理和智慧不及其它?我不这么认为。

 

    当上汽和韩国双龙出现矛盾,我们没有看到哪怕是一个可以进行有效协调的机构!中国需要一个足以有效协调并购行动的强大机构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