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们还有多少未尽之言?
李书福先生公开的讲话少有“溢美之辞”,这次却是个例外。在日前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共同主办的一个汽车论坛上,他称赞论坛是“历史性的”,领导的指示是“英明的、伟大的”。
笔者不在会议现场,自然不知道当时出席会议的是哪一级领导人,也不知道李先生究竟是在“恭维”谁?老实说,读到新浪网转载其发言稿的开篇时,我是比较反感的,但全篇了解整个讲话内容后,顷刻间这种“反感”烟消云散——李书福的确是言由心生,他只是想说清一个问题——“中国汽车工业的又一个希望在民间!”
李书福先生说,“汽车业是高度市场化、高度竞争的行业,汽车企业需要做到规划的长期性、连续性,规模的合理性,竞争的灵活性,战略的全球性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这五个特点,就决定了汽车工业比较适应在民间发展。只有民间,才有高度关注市场的内因,才有真正把用户当上帝的理念,才有长期规划、长远打算,才有一辈子干成一件事的决心;只有民间,才有全球通盘考虑,才有全球系统化研究,才有全球战略安排;只有民间,才能与上下游产业群建立良好稳固的人际关系、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成长的关系。”
李书福先生这一辈子可以干成“吉利汽车事业”这一件事情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任何汽车品牌和企业要想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改进,只有依靠长期积累和持续的改进才是汽车业成功的共有特征,任何投机取巧、想捞一票就走的企业根本毫无成功可能性。而持续连贯性的企业制度保障加上“速度和效率”正是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
李先生读书不多(专指学校教育),当吉利集团刚开始制造汽车的时候,笔者是不称呼李书福为“先生”的。由于他说过的一些话曾在业内“贻笑大方”(例如“汽车就是沙发加上几个轱辘”),很多人也就是佩服他资本的魄力和胆量。但仅仅几年之后,李先生已经开始能够站在产业链竞争的全球化高度谋划企业战略和思考整个行业出路,他的思想至少比起一些还在企业和产品层面上谈“后发优势”的国企老总要高明许多。
李书福先生是花了“学费”的,是花大价钱买来的经验和教训。与那些如今“比不上他高明”的国企老总们相比,由于没有太多的什么束缚,他可以去满世界买教训,当然更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为吉利配置资源。归根结蒂,国家提倡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走自主创新之路”不就是用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换来应有的“尊严”吗?古往今来,为了一份“尊严”,发生过多少战争?高昂的战争代价就是“尊严”的代价!而吉利汽车能不能成功?功过都是他的,不需要国家承担多少负担!
发展自主品牌汽车非要国家花大力气投资吗?民间造车是不可能拿着资金去硬拼的,有时财大气粗只能适得其反;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政府施以何种力度的背后推手?这就得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了。
竞争性是汽车业的根本属性,竞争离不开公开的制度设计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等几十家本土汽车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此举无疑希望从正在提速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中分到一杯羹,可是,在国家有关部门主持召开的有关新能源汽车论坛上,我们却常常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莫非是有人即将出局?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许李书福们知道答案,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