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贵族为何令人唏嘘?


 

红色贵族为何令人唏嘘?

 

自荣智健退位以来,已看过无数文章,字里行间,几多惋惜,几多唏嘘。

何以唏嘘?试想,半生商海生涯——31年前荣赴港打拼时年已36岁,以灰色帷幕落之,已是可悲;更何况,荣已67岁,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或也渺茫。

当然,这种景况的,非止荣氏一人。但是,如果置于荣氏家族的大背景中,则更令人感慨无限。

——想当年,毛曾这样评价称:“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这并非过誉之辞:百余年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荣氏家族从不缺乏亦不愧对上述称号。而他们在中国商业史上挥就的传奇与神话,亦无人能敌。

其中广为人知的,莫过于荣毅仁。自上世纪30年代晚期,荣毅仁即于乱世中投身民族工业,成为拥有二十多家纺织、印染、面粉、机械工厂的荣氏企业之代表。1957年,荣更被陈毅誉为“红色资本家”。

及至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公司”。可以说,荣毅仁对中国之开放乃至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启蒙之作用,甚至堪比J·P·摩根之于华尔街。

可以说,正是这种莫大的落差,令人对荣智健乃至其子女不得已的离去,更有感触之理由。

若你对当年之荣智健略知一二,或更有恍若隔世、物是人非之感。不妨记述一二:

16岁的他开着一部敞篷跑车,呼朋唤友,斗狗喝酒——1958年前后;

大学毕业后在白山黑水间隐忍8年,抬路轨、搬大石——1965年之后;

1978年,荣智健毅然赴港,凭借其海外人脉,用父亲解放前存于香港的600万港元起家,四五年间身家滚动到4800万美元……

如今,这位港人眼中的“红色大亨”,已悄然走出了属于他的时代。

俱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