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中国海军


左宗棠与中国海军

(摘自《清末有个左宗棠》) 

 

 

    1866年3月10日,左宗棠从潮州启程,取道诏安,返回福建,于3月30日抵达福州。

    左宗棠回到福州以后,左夫人周贻端率家人来到福州,与他团聚。夫妻父子相见,唏嘘不已,呜咽流泪。左宗棠自从1859年离家以后,时隔六年多,第一次与家人团聚。

    季高,没想到我们夫妻还能相见!这些年你除了打仗还是打仗,我真担心你会遭受不测!

    夫人说到哪里去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好在东南已经平定,我总算可以专心搞搞建设了。涤公和少荃兴办洋务,我不能落在他们后面!

    左宗棠最关心的事情,还是制造轮船。清廷大臣不久前提出购买或雇用外国轮船,用于战捕海盗。左宗棠提出不同的意见:购雇不如自行制造。

    英国人阿礼国要求中国雇借外轮缉拿海盗,左宗棠连忙提醒外交部门:这事千万不能听他的。

    左宗棠这时在朝廷的影响,已经有了一言九鼎的分量。但凡国家大事,慈禧都要垂询他的意见。

    6月25日,左宗棠向清廷连上几个折子。

    第一份折子,请求慈禧批准购买机器,募雇洋人技术人员,开设船局,试造轮船。

    中国为什么要自己造轮船?说到底,就是为了建设自己的海军!

    中国大陆三面环水,从广东、福建到浙江,再到江南、山东、直隶和盛京,直至东北,除了江河,就是大海。这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也是物产丰富的生活区。七个省份,一水相通,有多少隘口需要设防,又有多少地方可以出奇制胜!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津沽是国都的咽喉。自从洋人从海上打来,西洋各国的火轮军舰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他们星驰飙举,我国竟然无法阻挡。洋船装载着北方的货物行销各个口岸,导致北方物价飞涨,江浙一带经营海船的大商人,到北方进货,成本大增,贩运到南方,费用高而速度慢,无法降价来跟洋商比拼。天长日久,不断亏空,只能破产。军队和百姓,都在呼唤国产轮船的诞生啊。

    造船需要费用。修建船厂、购买机器、聘雇师匠,需要白银三十多万两。开工集料、支付中外技术人员的薪水,每月约需五六万两。一年总计需要开支六十多万两。创始的前两年,成品很少,费用极多。等到第三、第四、第五年,技术成熟了,速度就会加快,产品增加,费用也会逐步减少。总计五年的费用,不过三百多万两。五年之中,国家投入几百万,加起来好像很多,但每年投入并不是很大,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这笔投入多不多?我看不多。从道光十九年以来,我们所付的赔款,已经难以数计。过去花钱,是因为没有轮船,省不下来。如今仿造轮船,正是为了节约以后的费用,我们怎能舍不得呢?天下的事情,都需要投资,有了投入,才能获利。轮船造成了,运输就会通畅,军政就有起色,商民就会解困,海关的收入就会增加。这是一本万利,功在千秋万代啊!

    有人说,中国人仿造轮船,有失我们的国体。这是一派胡言。

    西洋各国,以及俄国与美国,几十年来钻研轮船的制造,互相学习,产品越来越精。东洋日本一开始就购买轮船,拆开检查,仿造没有成功,最近派人到英国学习英文、物理和数学,为仿制轮船打下基础。过不了几年,日本必将造出轮船。我们中国由于频年内战,无暇顾及,现在再不能耽搁了!

    再以枪炮为例,中国古代的炮,不能发射火药炮弹,所谓炮者,只是用车抛掷石头而已。到了明朝中叶,才有了所谓的“佛郎机”,到了本朝初叶,才有“红衣大将军”。“佛郎机”就是“法兰西”制造的火炮,“红衣”就是“红夷”制造的火炮。现在的洋枪和开花炮等武器,中国也能模仿洋式制造。既然我们可以仿制火炮,怎么不能仿制轮船呢?

    第二份折子,仍然是讨论洋务。英国公使威妥玛与税务司赫德向清廷提议:中国要自强,应当广求新法,对于外洋轮船和器械,以购买和雇用为方便。慈禧对英国人的这个提议没有把握,秘密垂询左宗棠。

    左宗棠的回答是:英国人的话决不可信。

    我揣摩阿礼国的意思,大概有以下三点:朝廷扫平了洪逆,他们没什么可以要挟我们了,担心中国轻视西洋,这是其一;我们赔款已经付完,他们得不到钱财,打算靠出租和销售轮船谋取利润,这是其二;西洋各国,表面虽然和好,实际上竞争激烈,争切蛋糕。英国人首先提出将轮船出租和销售给我国,以此讨好各国,巩固邦交。他们知道各国必然会向我国出售新技术,想先行一步,垄断利益,这是其三。

    再就我们与西洋各国的强弱而言,中国以前的兵力,连土匪都对付不料,怎么打得过各过西洋各国的军队呢?以前的枪炮,连打洪逆都嫌不足,又怎能对付西洋的机器?现在不同了。将士们经过长久的磨练,枪炮的制造逐渐精密,不但对付土匪轻而易举,就连十几年的滔天巨寇也被扫除干净。英、法两国帮我们作战的部队,也需要我们的部队援救策应,才能成功;他们协助洪逆作战的部队,被官军擒斩赦免,也已经挫败了士气,难道他们没有所闻无所见吗?

    就英、法两国而言,英国狡诈而法国凶悍。他们帮助我国,法国尚肯稍为尽力,英国则是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居多;法国的军官有几人捐躯,英国没有;法国人与中国将领共事,还能谈到友情和钦佩,英国人则妒忌我们的能力,老是强调我们的缺陷。明知中国兵力渐渐强大,他们的武器和技术有限,却深藏不露,隐匿他们的短处,夸大他们的能力。而他们值得骄傲的东西,不过就是有轮船带来的便利。

若论枪炮制造,中国并不比西洋差。广东的无壳抬枪,三人可放两杆,一发可以穿透五个人,不需要洋火药和子弹壳,可以远距离命中,比洋人的来福炮更方便,射程更远。大炮的制造,新加坡铸造的不如其鼻祖造得精良,中国能将炮膛、药膛与火门结合起来,改用铁模,提净铁水,作用与来福炮一样。还有一种硼炮,又称开花炮、天炮,是用生铁铸成的,重一百多斤,可放十多斤炮子;用熟铁制成的,重四十五斤,也可放十斤零炮子,射程达到三里多,落地就会开花,炮弹和炮身都有诀窍。我回到福建以后,叫工匠铸造,已制成三十多尊,开炮时用尺测量,效果与西洋硼炮相同。

    至于轮车机器和造铁机器,都可以用造船机器生产出来。只要能造轮船,由此推广制作,无所不可。有一种东西叫做信线,心思巧妙,却不适用。安置数十里之远,无人经常维护,机牙容易损坏,徒增烦扰,民间不宜使用,官府也不能强制。去年我经过福州时,美里登再次提出申请,我以这个理由谢绝,将他们的器具收购下来,现在还存在福州的府库中。此外奇巧之器甚多,都很美观而不适用,只是玩艺而已。

    西洋各国之所以傲视我国,无非依靠轮船的便利。至于轮车机器和造铁机器,都能用造船机器生产出来。只要我国能够造船,由此推广制作,就无所不能了。英国人贪得无厌,如果与我国决裂,那么审察他们的情况,可以看出:在陆地上作战,他们的长处都是我们的长处,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在海上角逐,他们有轮船,我国还没有,无法遏止他们的进攻,怎么能行?所以,我请求制订政策,让国人学造轮船,同时学习驾驶。我国的自强之道,就是要改革旧制度,任用贤才,在熟悉的贤才当中选择督抚,由督抚来选拔守令。

    一天,胡雪岩来找左宗棠,神色有些惊慌。

    左公,英国公使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抗议了!

    抗议什么啊?

    英国驻福州的代理领事贾禄,说左公对他接待不周,向驻京公使告状了。

    贾禄告什么状啊?我们对他挺客气嘛。

    贾禄说,福建省对他的接待,和上海与广东相比,存在失礼之处。他说左公对他行公文,没有使用照会,而是用了札件。还有,他来见左公时,左公没有开门鸣炮。

    还是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他对此事不满,这我知道,我也对他解释过了。各省的将军与督抚,给外国领事发公文,按照约定,都是用札。我在浙江也是如此,到了福建还是如此。各国领事都认为很恰当,并没什么异议啊。广东和上海究竟对他们用了什么礼数,我一概不知。贾领事刚上任时,我给他发了一份札件,问他有没有轮船可以出租或出售。他对通商局的官员说,我用札件是不对的,应该用照会。不应该称他为“该领事”,而应该称他为“贵领事”。他还说,上海、广东都是用照会,领事去见将军和督抚时,对方要开门鸣炮,为什么福建不用这个礼节?通商局回答:浙江和福建向来遵约用札,领事来见,从来没有鸣炮开门的惯例。

    外国驻我国领事的级别,相当于我国的道员,我堂堂两省总督,给道员一级的官员发公文,不用札件用什么?领事来见督抚,是下级见上级,为什么要开门鸣炮?外国列强贪得无厌,不懂中国的礼法,那些没骨气的人,唆使他们得寸进尺,无所不为。既然双方签了条约,那就按条约办事嘛,除此之外,不能通融,否则我们越谦卑,他们越高傲。我会告诉总理衙门,如果英国公使再抗议,请他列举具体事例,由我来一一回复!

    7月14日,左宗棠盼来了慈禧的上谕。朝廷批准了设厂造船的请求。

    左宗棠欣喜若狂,立刻着手筹备造船厂的建设。

    9月19日,他带着法国顾问日意格来到福州罗星塔。

    这里就是马尾山了。好几个西洋人跟我说过,山下那片空地适合兴建船厂。

    左大人,他们说得对啊。这里真是好地方!我看就这里最合适!

    不错,还是专家有眼光!事不宜迟,立即着手制订设厂造船的计划吧。

    慈禧批准了左宗棠开设造船厂,但西北的战争,令她时时想起身在东南的左宗棠。她需要一名钢铁般的大帅,去指挥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的战争。

    9月25日,慈禧颁下上谕,令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立刻到西北上任。

    慈禧的命令,左宗棠不能不执行。但他真是舍不得离开福建。造船事业刚刚起步,八字刚有了一撇,厂址刚刚选好,正在与德克碑和日意格拟定规章条约。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能撒手不管吗?

    而且,他已经在福建试行经济改革,要彻底革除福建盐政的弊端。试行票运一年来,盐政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好不容易堵住了朝廷里反对派的嘴巴,他还打算推行进一步的改革。

    对于福建的军队和官员,他也在逐步进行整顿,提出了减兵并饷的办法,就要动刀子了。

    但是,西北的军情,容不得他告别戎马生涯。10月23日,捻军分为东、西两支:东捻军由赖文光领导;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进入陕甘,以联络回民军。在这种形势下,甘肃的回民起义蓬勃发展。

    怎么办?造船事业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找一个能干的志同道合者来接手。10月31日,他奏请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刚刚回家丁忧,左宗棠三顾茅庐,敦促他接任。

    他想把福建的事务安排妥当以后再启程,向慈禧请求延缓行期。即将离任的闽浙总督日夜操劳,精心筹画,推进改革,心力交瘁。

    左宗棠还有一件事情放不下。福建管辖的台湾岛,是一个沿海重镇,必须加强防务。他要把最信任的人派到岛上。他令吴大廷出任台湾道,刘明灯出任台湾镇总兵。11月11日,他上了一份折子,专门讨论台湾的军事部署。

    台湾驻军,应该按照台湾设郡之初的规定,三年换防一次。应该给台湾道增设一支直属部队,以增强道员的权力。还要建立道员监察驻军的制度,用文官来监督部队,以杜绝武官对上的欺瞒,督促部队操练和防守。文官与武官互相维护,又彼此制约,才能严肃军政。自从洋人入驻要口以来,游历内山,熟悉了形势。如果我们不去管好,被洋人占领了,就会后悔莫及。

    左宗棠担心造船的经费。制造轮船是由他创议的,他要把经费全部落实,才能安心。他向慈禧表达一个决心:虽然我奉旨调到了新的岗位,但我决不会因为军饷缺乏,就只顾西征,而不顾轮船经费的统筹。

    11月23日,左宗棠交卸闽浙总督官印,随即进入军营料理军事,准备启程西行。

    左宗棠此时离去,心里多少踏实了一些。船局规模已经粗定,购买机器和船槽的人已经到了国外。求是堂艺局已经开设,正在挑选聪颖的子弟入学,学习英法语言文字、算术、绘图法,以备使用。

    外国职员日意格等人得知左宗棠将要离开福建,都不免担心船局的未来。左宗棠给他们吃定心丸子:我会一直关注船局的进程,我们制订的政策不会改变,继任者会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左宗棠制订《船政章程》十条和《艺局章程》八条,呈上清廷。

    学习造轮船,不仅仅是为了制造轮船,而是要全面掌握制造和驾驶的技术;不但要求一两个人懂得制造和驾驶,还要推广,使中国人的才艺日益提高,互相教学制造与驾驶,长久传习下去。艺局就是为此而开,挑选颖悟的少年子弟学习外国语言文字,阅读外文书籍,研究西洋算学,让西洋技术在中国传播。

    造轮船,是为了拥有得力的水师,保证轮船不为敌人利用。沿海水师尤其需要进行实力训练,现在就要开始筹划。

    12月11日,左宗棠与日意格、德克碑最后敲定船政局的规划。船政局包括以下设施:

    工厂一座。功能:制造所需机器;

    船厂一座。功能:修造船舶;

    船政学堂一所。功能:培养造船人才和驾船人才;

    船槽、铁厂各一座。功能:修船和炼铁。

    雇用外国工匠造船制器,培训中国工匠,训练艺童。

    左宗棠奏调胡光墉等五人,派给船政大臣沈葆桢差遣。这些人都是左宗棠为船政局挑选的骨干。

    两宫太后明鉴:我离开福建以后,船局的洋人职工可能失去信心。洋人素性多疑,很难在短期内取信于他们。在事业开办之初,必须坚定他们的信心。应该首先给这些西洋的合作伙伴吃颗定心丸,向他们声明:以后船政局遇到需要向朝廷奏告的大事,仍然由我与沈葆桢会衔奏报,这样他们就不会迟疑了。

    11月23日,左宗棠出驻行营。挑选所部三千人从征,留下七千多人分别驻扎福建的各个郡县。他起用刘典帮办陕甘军务,从湖南招募旧部三千人到汉口会师,再次提出组建战车营和开办屯田,请求户部指定各省协助甘肃的实饷。

    福建士民听说左宗棠将要西行,联名参谒巡抚,请求他代百姓呼吁,留下左大人。清廷降下温旨(语气温和的红头文件),同意暂缓左宗棠的行期。慈禧说:大家如此爱戴左总督,等到甘肃战事平定以后,朝廷还可以派他到福建来呀。

12月9日,左宗棠即将就道,进城辞行。士民再三挽留,请愿的人拥塞了街巷。于是左宗棠再留几天。

    12月16日,左宗棠终于启行,离开福州。

    他离开以后的第七天,福州船政局在马尾动工兴建。船政局的求是堂艺局开学。中国的第一个造船厂破土动工,中国的第一批船政人才开始启蒙。

    12月30日,慈禧批准了左宗棠的船政局规划、资金筹划和人事安排,说了很多夸奖的话。慈禧保留了他干预福建船政的权力,遇到大事,他可以会衔上奏。

    这一年,中央对左宗棠的考核再次定为异等。政绩优异,军功卓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