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年初用一张大照片来描写通用在中国的好运气——一家三口(老母亲和儿子儿媳)在上海的别克经销店挑选新车。美国人的词典里可能没有风景这边独好的字眼,但毫无疑问,上海通用汽车的王者气派令人记忆深刻,而在这其中,美国媒体特别强调别克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品牌之一。按照上海通用提供的数字,今年前4个月别克新君威在没有提供市场优惠的前提下销量是:
Ø 1月份4069;2月份5009;3月份6150;4月份6358;今年共销售21596辆,截至5月下旬,别克新君威上市5个半月销量总共已超过3万辆,
Ø 4月份大众迈腾5169,福特蒙迪欧致胜3771,且两个品牌都有至少1万元以上的现金优惠
Ø 马自达6在4月份销售7801辆,前提是大幅度的降价,其顶配车型2.3L轿跑价格已降至不足21万元,低端车型价格更是下降到15万元以下
我们该怎样分析君威、君越双品牌在别克旗下的地位和意义?通常一家企业的产品要满足不同的经营需求:提升品牌、扩大份额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当厂家把自己的意图落实到市场销售车型时,就会体现为大众化(份额目标)和窄众化(品牌目标),以及通用型(混合目标)的车型。看上去有些重叠的别克双品牌中级车其实还是在混合目标当中进行了适当细分。这也是为了能在竞品定位距离接近的环境下,所能做到的最大差异化选择。
博主分析上海通用部分车型对应的市场目标及位势:
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日产天籁、一汽大众迈腾、上海大众帕萨特领驭、福特蒙迪欧致胜等,目前都是单一车型独立支撑市场。从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秉持“中庸”理念,想以一款车型适应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在已经到来的多元化时代,本田雅阁、大众迈腾、福特蒙迪欧致胜等虽然提升了动力、操控性,但又无法舍弃公商务的专属特征,结果仍然摆脱不开想讨好各方,却又难以让每一方真正满意的窠臼。
“双品牌”战略实际上是对细分市场的再细分,在同级市场上以产品的细分应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如别克新君威专攻喜欢操控乐趣的私人动感座驾市场,而别克新君越则去满足高级公商务需求。如此,基于同一平台的两款产品分别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就有望实现品牌与目标消费群的契合。
别克新君威与新君越虽然诞生于同一最新全球车平台,但在外观造型和内饰设计上,两款车首先就已块垒分明,消费者在第一眼、第一印象中即可清晰区分。新君威的造型纯走动感路线,内饰风格也更开放,其强调运动、操控性能的定位取向形之于外。
而在上海车展首次亮相的新君越则与其大有不同,造型偏重大气,内饰也更多几分含蓄内敛。
别克的“双品牌”策略强调在产品开发早期即以明确的目标介入,使得别克新君威和新君越实现了彻底的功能化区分,各自能够轻装上阵:新君威专注于运动操控领域,新君越专心向高级公商务发展,最终将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类拔萃的标杆产品,进而在中高级市场形成左右手的双臂合力,巩固市场占有率。新君威上市后销量持续攀升,不仅让中高档车私人动感座驾这一新的细分市场得以真正发力,更让人看到双品牌策略的高明之处。
以前市场消费理念趋同,各品牌的产品个性不突出,消费者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如今消费观念在巨变,市场在巨变,“千里走单骑”的产品策略已经难以调和百家口味,在市场细分化进程中落后于需求,必然造成市场面的逐步萎缩。而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产品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区分,才能使产品因有所“专”而有所“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消费群体需求。这也是别克新君威获得市场佳绩,同时别克新君越也凝聚了旺盛人气,两者互不干扰的原因所在。
出于各自不同的企业经营需求和市场定位,君威和君越可以形成公商务用车与私人用车间的配合攻势,这种互为犄角的态势也是擅长营销的上海通用一贯的作法,不知道这种作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竞争对手拷贝,但至少一点,对灵活运用国际资源加以本土化设计是上海通用扬长避短的主要工具,这是其他对手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