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入选<<2008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青年文摘》转载洪烛获奖散文《母亲》(2009-03-12
11:46:22)
母亲,我想你了,你也想我了吧?(2008-12-17
00:23:33)《母亲》[2]
怀念2007年12月17日去世的母亲
(2008-12-16 19:05:47) 《母亲》[1]
母亲[4]
增补稿[待续] ■
洪烛
72.“我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这是废话。谁不是这样?“母亲去世之后,我只剩下一个父亲了。”这同样是废话,却不多余,废话也能让人伤感。“我看见父亲总想起母亲。”哪怕想了也是白想。“父亲自己也在想啊,想着想着,他身上逐渐出现母亲的影子。”这个粗心了一辈子的男人开始变得细腻,学着做一些本该母亲做的事情,譬如给儿女煲烫汤、打电话、购置换季衣物。“甚至在嘘寒问暖时,父亲的表情都越来越像母亲了。”我知道,他自己也感到冷。“是母亲借助父亲的身体继续照料儿女,还是父亲的肩膀又挑起母亲卸下的担子?”体会到当母亲的累,他又加倍体会到当父亲的累。轻松点吧爸爸!“我只剩下一个父亲了。不,我只剩下半个父亲和半个母亲。”他不得不把自己的一半和属于母亲的另一半相加在一起,使我失去母亲之后,并未失去母爱。“我是否也该做得更好点:把母亲没来得及享受的孝敬,全部倾注在幸存的父亲身上?不用分那么清楚:哪些是对父亲的,哪些是对母亲的。毕竟,还有一个爱的对象。”不怕没有爱,就怕没有爱的对象。“我有一个尚未随母亲离去的父亲,又有一个长在父亲身上的母亲。”
73.母亲在她的日记里活着,在蓝墨水里活着,在姓氏笔划里活着,在她认识又遗忘了的汉字里活着。母亲在另一个地方活着,在身体外面活着,在纸上活着,照片里活着,在新装修的坟墓里活着。母亲借用我的手翻开自己的日记,借用我的眼睛阅读褪色的字迹,如果愿意,还可以借用我的心,想一些怎么忘也忘不掉的往事……母亲在死后仍然活着,在她中断的日记里活着,把旧日子重新过一遍,再过一遍,母亲可以周而复始地活着。只要我没有失去记忆,母亲就无法被忘记,只要我还在走动,母亲就停不下来,只要我活着,母亲就活着,只要我活得好,母亲就活得更好。
74.母亲躺在临终的病床上。那是她生命的最后几天,除了腹部,全身上下与往常没什么两样。然而腹部在日渐隆起,像一点点吹大的气球,快要胀破了?医生悄悄告诉家属病人腹部有大片积水,不要再喂她流质了。我担心母亲渴,医生说一直在输液,而病人无法把多余的水分排泄出去。我们对母亲隐瞒了病情,只说坚持几天就可由重症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母亲将信将疑,并未多问什么。她也对我们隐瞒了心情。当她伸手抚摸孕妇般隆起的腹部,肯定意识到我们对她隐瞒的事情,却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并不点破。我们都在避讳着“死”这个字眼,生怕伤着了对方,伤着了自己。为转移注意力,我把母亲轻抚着腹部的手挪开,然后紧紧握着。母亲说:“你的手心全是汗。说明你排泄功能好。我不行了。”我低头细看,母亲手背的皮肤果然像塑料薄膜一样枯燥。她已不会出汗了,腹部却像晦暗的小水库一样郁积。几十年前她也在医院里挺着大肚子,是为了生下我。现在,她又挺着孕妇般的大肚子,不是在孕育生命,而是在孕育死亡。我们对母亲隐瞒了隐瞒不住的病情,母亲也对我们隐瞒了隐瞒不住的心情,生怕吓着了对方,惊着了自己。
75.我和母亲说着同样的方言。因为继承了母亲的故乡,连口音都那么相似。我也经常把母亲与母语混淆在一起。母亲死了,可母语没死。作为依赖汉语生存的诗人,今天,我要用母语为母亲写一首诗。“母亲,谢谢你生下我,并且给予我非凡的语言天赋。谢谢你把我养育成人,是你的爱、你的教诲乃至你的唠叨,把我培养成最初的诗人……什么叫母语?母语是一根想割也割不断的脐带。”我用声带维持着和母亲最后的联系。我在找着母亲,我的诗也在找着它的母亲。
76.母亲,我的眼睛里像进了沙子,总是想哭。你能替我看一看吗?小时候,眼睛里进了沙子,你总要帮我吹一吹。如今,再没有谁能把沙子吹出来,它只会越陷越深。想到这一点,即使眼睛里没有沙子,我也想哭。停止了呼吸的母亲啊,已看不见沙子那么小的事物,也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在哭。正如每颗珍珠都受益于一粒沙子,每滴泪水都有一个故事。
77.如同旧社会的一个孝顺儿子,我把母亲的遗像端端正正挂在墙上,每隔几天擦拭一下玻璃镜框。母亲,你站得比我高,看得比我远,为了替你掸一掸衣服上的灰尘,我有时要站在小板凳上。为了跟新时代接轨,我又把母亲的遗像制成电子版,粘贴在自己的新浪博客里。从来没碰过电脑的母亲啊,今天,你也上网了!记得你问过我互联网怎么回事?这么说吧,它跟你移居的天堂有几分相似,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一个没有尘埃的地方。
78.不管一个人的版图有多么大或多么小,故乡永远是我的首都。那是母亲生我的地方,同时也是母亲出生的地方,她一直不曾离开,仿佛为了给我提供一个支撑点。不管一个人的流浪有多么近或多么远,母亲永远是我的岸。多少次还乡,纯粹为了看母亲一眼。多少次还乡,纯粹为了让母亲看我一眼。我是双重的游子:既远离故乡又远离母亲,体会到加倍的孤单。今年,我又回南京了,母亲却不在了。南京正在大兴土木,高楼更高了,行人更多了,街区更繁华了,我却觉得它空空荡荡。与以往不同,我这次回到的是已没有母亲的故乡。它也就越来越像一座废都。我也就越来越像一个陌生人。
79.母亲终生供职于一所老学校。教工宿舍就在校园里。母亲退休后,每天都去带花园的小操场散步。操场边有一堵公告墙,经常贴出形形色色的通知,母亲总是很仔细地读,仍然关心学校又发生了什么。最近几年,这所老年化的学校不断有老教师逝世,母亲看见贴出的讣告,心情就受到影响。刚开始还坚持把亡者生平及治丧委员会名单之类认真浏览,后来只匆匆看一眼亡者的姓名就绕开了,回家后无限感伤:某某系的某某走了,某某学院的某某某又走了……那些都是她的老同事,他们的陆续离去使母亲心痛不已,有时沉浸在回忆之中而导致失眠。再后来便不大敢看那类讣告了。有一次我搀扶她散步,远远望见公告墙上又贴出讣告,好多人围观并议论,母亲赶紧换了一条路走。她跟我解释:“不管他(她)是谁,不知道也就不知道了,不知道,总觉得他(她)仍然活着。就让他(她)继续活着吧……”我该怎么样安慰母亲那颗善良而多愁善感的心?只能想法让她转移开注意力,多去看看无忧无虑的花草树木。直到某一天,母亲自己的讣告也出现在那堵公告墙上。我也有了那种不敢看的心情:与其说是不敢看,莫如说是不敢相信。我不敢相信母亲的一生浓缩成了贴在墙上的一张纸,和纸上的几百个字。路遇看见母亲讣告的邻居或老教工,他们总要向我表示慰问,几乎每个人都说了类似的一句话:“你妈妈是个特别好的人。”母亲,我应该为你感到骄傲的:那么多人为你的一生打了这么高的分!你以讣告的形式为自己的一生交了答卷。你是没有遗憾的。我惟一的遗憾则是:自己为什么没有能力使母亲的讣告晚几年再贴出来?真希望母亲能多活几年啊。
80.墓地的风呼呼地吹,像盲目的孩子寻找失声的母亲。掀起落叶,掀起烧成灰的纸钱,为了找回被埋没的一张脸。风吹过我没遇到任何障碍,我站在自身的风中,四肢冰凉,心却被揪紧了:我想找的那个人岂止从视野里消失?她还同时失去自己的视野……“在风吹不到的地方,她知道有人找她吗?”清明节的风像纸包住一团火,这是一个属于寻找的日子,也属于失落。母亲的墓碑是一块界石,我无法穿越自己看不见的边境线。只有风,只有风可以无视这种障碍,只要给它一个针眼大的理由。“我走了好远的路来给母亲扫墓,却发现风已提前替我扫过了……”
81.离开故乡时,想给母亲买一部手机。母亲不要。母亲说自己退休了,天天呆在家里,社交面越来越窄,用不着那么先进的通讯工具。我说为了我随时可以找到你,还是买一部吧?母亲笑了:“家中有座机,我天天守着,还愁找不到我吗?”我也就没有再坚持。我知道母亲想替我省钱。生活很朴素的母亲啊,一直连手机都不会使用。到了今天,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很大的错误:母亲走了,可她连个手机都没有,我怎么给她打电话呢?怎么才能找到她呢?思念母亲的时候,真想给她发一条短信呀,可她却无法接收。拨通家中的座机,电话那头,再也不会出现母亲的嗓音。唉,去了天堂的母亲,当然不可能把固定电话给带走。当初要是给她配一部全球漫游的手机就好了。
82.母亲留下的她的工资卡,里面有她最后一个月的退休金。恰好是在她临终前几天,通过银行划拨的。母亲却再也用不着这笔钱了。她以前的退休金,也没全用在自己身上。她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省下来,贴补家用。譬如家中购买商品房。母亲就承担了一份;弟弟举办婚礼的开销,也有母亲的赞助……去年母亲还很高兴呢,因为她的退休金涨了。谈论起来,她对所在的单位充满感激:都赋闲在家了,还给发钱呢。母亲知足,所以快乐。这一个月的退休金准时到了,母亲,你却提前走了,都来不及补偿一下自己。
83.安葬亡母之后,我又在旁边的空地,挖出巴掌大的土坑,埋进一大捧落花。并不是模仿黛玉葬花,我是想让这些花,为我的母亲殉葬。或者说让母亲,跟这些香喷喷的花作伴。她就是这么个爱美的人,送她一把烧成灰的纸钱,还不如送几朵凋谢了的花。不,花哪是凋谢了,它睡得正香……
84.自从母亲老了,我就经常回忆小时候,回忆母亲年轻的时候。那一张面孔就浮现在眼前,像另一个人的面孔。这有什么奇怪的,我本身也变成另一个人了,作为另一个人去回忆另一个人:她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喜欢回忆,因为可以继续用童年的视角,来仰望自己的母亲。哪怕她越来越老了,哪怕我越长越高了。我真的不想长大啊,不是怕自己长大,而是怕母亲变老……自从母亲不在了,我又经常回忆她在的时候,每一个年龄阶段的表情。我自己,也一会儿长大,一会儿变小。也许母亲没变,不断调整的是我的视角。
85.旅行,说不清是向前走还是往回走。在河南焦作的青天河,忽然想起母亲,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可流水还在持续。在别人的风景区没看见风景,只看见母亲的影子,忽而倒映在水面,忽而与树木混淆在一起。想一个人,确实比看风景更神圣。想一个人,甚至使风景变得透明了。风景背面是远方,远方的背面是母亲——你离开我快半年了,可是今天,异乡的河流拐一个弯,我神情恍惚,仿佛也离开了自己……岂止对这条河流感到陌生,对自己也感到陌生啊,仅仅因为:我还不太适应失去你。一个儿子,还不太适应失去母亲的日子。失去母亲简直像是失去另外半个自己。
2008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目录节选)红
孩主编
说明:本书是本人从2003年主编的系列年选,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同其他年选的不同点在于,每篇作品后边均有我的点评。其中,有相当多的作者我们过去从未认识,我只看其作品写的好,就选了进来。由于工作量很大,故这本年选每年要在三四月出版,好在多年下来已经成为品牌,读者一直后爱他。今年的年选,希望读者朋友继续支持。同时,请入选的的作者积极与我联系,以便即时寄送样书和薄酬。
散文的担当(序言见博客文章)---------------------红
孩
第一辑 岁月之河
1
这一生的感动------------------------------------------王
蒙
点评:在文坛,王蒙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存在。很多认识他的人,或大量读过他作品的人,都说他绝顶聪明智慧。2008年,因工作关系,我陪他先后到深圳和西安讲学、考察。在亲密接触的几天里,我们聊了很多。我的直觉他不仅聪明智慧,更多的是亲和随意,对官员,对同行,对读者,甚至对中小学生。《这一生的感动》,选自他的第三部自传《九命七羊》,全文约8000字。在这里我只选了3000字,虽然短小,但仍能看出作者的才思有多么敏捷,其人生经历是何等的丰富。读王蒙的作品,我时常被感动,不仅感动作者的文字,更感动上天给我们中国文学留下王蒙的名字。
2
插柳不叫春知道---------------------------------------周
明
点评:这篇文章是我同周明在一次电话聊天中得到启发约他写的。在文学界,周明和作家的交往是非常紧密的,有人说他是文学界的基辛格,这当然不是吹嘘。但这只是周明的一面,他的另一面还是个好编辑。过去,京城文学界有四大名编之说,主要是指小说编辑。而要论及散文和报告文学,周明肯定名列前矛。这篇散文的标题,源自黄宗英给作者的题字。周明谦虚解释说是“黄宗英只专注于笔下的文字,而不计较文坛气候”,我看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则是说周明作为编辑长期以来甘于给作者做嫁衣,从不考虑个人名利。由此,不难看出,作者与编者真正做到了心灵相映,读来着实令人感动。
3
多福巷16号-----------------------------阎
纲
点评:所谓故乡,就是我们曾经出生和居住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居和旧居,但不是每个人对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都记忆美好,有的可能就是噩梦。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无疑是迷人的,更何况有很多名人、达官显贵就曾居住在那里。多福巷16号那个地方我过去没有去过,只知中国文联曾经在毗邻不远的王府大街64号办公。“反右”“文革”运动中,在那一带发生很多令人心酸的故事。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家,因为她,多福巷16号便增添了许多神秘与传奇。本文没有议论丁玲的是是非非,而是从一个居住地联想到许多往事,这里记录的是真实的丁玲,但决不是当时丁玲的全部。
4 这个秋天没有乡愁------------------------柳
萌
点评:人的一生,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每到沟沟坎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只有母亲才会给你温暖与力量。尤其是远在他乡之人,这种情愫就愈浓重。本文作者因被打成“右”派,在外地接受改造达22年之久,历经磨难,支撑他的精神是什么?是母亲。想到母亲,就想到了乡愁。韩国有个作家曾说,母亲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1978年,对于无数的中国人来说,在一夜之间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以至流下激动的泪水。因为,人们等待的时间太长了,青丝都染成了白发。
5 往昔------------------------------------梁宾宾
点评:这是一篇关于铁凝印象的散文。因为三年前我曾写过一本铁凝散文赏析,我总觉得以我对铁凝的认识一般人是不具备的。忽一日,我不经意间看到女作家梁宾宾写了这篇关于铁凝印象的散文。报刊上的标题为《我的同学叫铁凝》,宾宾觉得不好,怕别人说有借光之嫌,在选入本书时又改成原来的标题。因为她们二人我都很熟悉,但我不知道她们是小学同学,故读起来颇为新奇。老实说,这篇纪事散文的细节是非常翔实的,从生活的细微之处使我们终于可以发现铁凝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换句话,这篇散文把我过去写铁凝的文字又延伸了许多。我感到很满足。
6 有关奥运的个人记忆----------------------杨
澜
7 至今思米卢------------------------------吴景娅
点评:大凡知道点足球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米卢。正是由于这个叫米卢的人,曾经破天荒的率领中国足球队走进世界杯。虽然像穷人逛超级商场两手空空回来,但毕竟过了一把参与世界杯的瘾。中国人感谢米卢,他让我们知道了快乐足球。可米卢不是神,他也不是常胜将军,他也要走麦城。于是,关于他便有了话题,有了争议。到去年底,中国足球世界排名已经到了一百多位,连亚洲二流都成了问题。无奈,人们又开始思念米卢。如今,足协掌门人谢亚龙下课了,国家高层开始真正地关心起足球了,直接的说法是中国足球水平与世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事情到了这份儿,中国足球再不雄起,就真的没人再关心球事了。哦,2008年3月两会期间,我有幸同谢亚龙吃了一次饭,我们彼此很客气,一直没谈足球。
8 初恋------------------------------------岳建一
点评:谁没有过初恋呢?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我发觉越是在贫穷动荡的岁月人们对初恋越刻骨铭心。可以想象,在当年上千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心里该是装有多少希望与痛苦?希望转眼就破灭了,带来的是长时间的痛苦折磨,而能改变这一切的选择,恋爱是再实际不过的事了。然而,在政治畸形的时代,人们会有正常的心态恋爱吗?对于爱,人们又能理解多少呢?相比起网络时代的一夜情,今天的年轻人在读这篇散文时,一定会说这是真实的吗?那时的人们恋爱怎么谈得如此痛苦?我喜爱这篇散文,它唤醒了我对农场的记忆,我虽然不是知青,但我是房东。喜爱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散文的写作形式。显然,作者是多年的写作老手。
9 草料场,旧学校--------------------------吴佳骏
10
一个日本小兵---------------------------季
烨
第二辑
情系灾区
1 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毕淑敏
点评: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常常会感到无能为力,措手不及。但灾害在人类的大爱面前,又会感到自责与羞愧难当。假如灾害有灵魂。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也震醒了中国。在地震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们几乎被每一个瞬间感动着。不仅是因为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亲临第一线的有力指挥,不仅因为解放军视死如归的勇敢作风,不仅因为灾区人民的自强精神,而更多的是来自普通人的关爱。本文作者是名作家,心理医生,她走进受灾孩子的病房进行心理辅导,本来她是主动的,可是我们在读罢文章后却发现,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关爱,同时还从孩子的微笑与行动中得到更多的力量。我不懂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但我能感觉到本文作者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或许这就是心理
辅导的最高境界。
2 灾区的空气--------------------------------------------黄亚洲
3 从绝境中突围-----------------------------------------裘山山
4 每个女孩都是无泪天使-----------------------------翟永明
5 幸存者--------------------------------------------------李西闽
6 人性的光芒----------------------------------------------陈亚军
7
5-12我不在汶川----------------------------------------董玉洁
8
砖作的墓碑-----------------------------------------------吴克敬
9
感动中国,我们在现场--------------------------------王
龙
10
回望阿坝------------------------------------------------庄志霞
第三辑 文化之光
1
我的秦腔记忆------------------------------------------陈忠实
点评:一个人的写作,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与他的经历和他所处的地域有直接关系。一个没有土地的作家,很难写出经典的作品。鲁迅、老舍、赵树理无不如此。在当代作家中,陈忠实是个典型的地域性写作名家,这从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就可以得到佐证。本篇散文,写的是作者从少年时代就接受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熏陶,这无疑为他日后的写作注入了精神的血液。
2
灵感来自灵隐寺---------------------------------------鲁
光
3
茶生涯---------------------------------------------------潘向黎
4
他们没遇见真正好的中医---------------------------曹明华
点评:中医之妙,妙在其中的哲学思想。近几年,关于中医的存亡问题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一场非典型肺炎传染病让人们突然发现,中医是个好东西。我虽对中医一知半解,但由于这几年一直生病,去过多家医院,遇到的庸医太多,一度曾使我对看病产生恐惧。后来我只看中医,西药基本不吃。然而,中医看得多了,发现其中也不乏混事的,尽管他们都有着主任医师、教授的头衔。我非常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中医是科学,只是我们没有遇见真正的好中医。假如有可能,下辈子我非学中医不可。
5 寻画启事------------------------------------------------卢治平
6
手艺的黄昏---------------------------------------------宁
默
7
吴门昆曲六百年---------------------------------------韩
晗
8
玉偏一隅雄天下---------------------------------------赵
畅
9 孤独之绳------------------------------------------------林渊夜
10陕北说书-----------------------------------------------高宝军
第七辑 苍生之情
1
花环被过早摧残---------------------------------------袁
鹰
点评:我很欣赏老一代作家的为人与为文。他们这些经历过战争岁月的人,对新中国怀有深刻的感情。不论是他们的散文还是诗歌,始终都洋溢着生活的浪漫和对党对祖国的浓浓情感。因为有着共同的经历与理想,他们所结成的友谊往往也最真挚。从本文的多个细节描写,闻捷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性格,特别是对祖国和亲人的感情,淋漓尽致的浸满纸上。正如作者所言,每每想起他,总是欲哭无泪。
2 只缘身在此山中---------------------------------------张香华
3 再见,我的爱人---------------------------------------王宏甲
点评:这篇散文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约宏甲写的。有人曾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两个人是重要标志,一个是老邓——邓小平,另一个是小邓——邓丽君。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好。关于邓丽君,谁能忽视这个美丽动人具有夜莺般歌喉的台湾女子呢?有一年我到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家采访,当问到他喜欢什么音乐时,他一字一句的说:邓丽君!其实,不光张大师欣赏邓丽君,在世界上任何有华人的地方,人们都欣赏她!毫不夸张的说,邓丽君是二十世纪影响中国思想进程的人。
4
母亲------------------------------------------------------洪
烛
5
失落的版图----------------------------------------------严歌苓
6
上帝派来看管我的女人-------------------------------陈启文
7
思念像泉水----------------------------------------------梁溪虹
8
看病-------------------------------------------------------马新朝
9
孝心是可以遗传的-------------------------------------任
真
10
父亲眼里女儿是珍珠---------------------------------高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