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拒绝国货,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崇洋媚外”那么简单。我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采购机制的不规范——违背招投标惯例随意乱设门槛、无视公平竞争原则制定“采购规范”、人治思维凌驾于比价采购规则之上等现象,在当前政府采购中仍普遍存在。在这种想招谁就招谁的机制下,拒绝国货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一些地方会对洋品牌“一往情深”而对国货却避之唯恐不及?问题的关键还是价格。近年来,国际知名品牌纷纷飘洋过海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在前所未有的冲击下,诸多民族品牌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只能采用低价策略来确保市场份额,虽然价格往往比洋品牌低很多,但也往往更接近成本,这样可榨的“油水”就不多了。而洋品牌由于具有技术优势,具有高定价的空间,在客观上也打开了高回扣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采购机制不规范,在一些地方采购的天平自然就开始悄悄向洋品牌倾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