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名“选拔生”在10年前作为优秀大中专生被选拔到基层挂职,并纳入干部管理,10年后,他们面临被解聘辞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兴宾区,近年来,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其中半数为乡镇官员的妻子、妻弟、兄弟等近亲。兴宾区组织部副部长覃永生和人事局副局长黄开伟表示:“这也是基层工作的需要。”
要想成功,先找个“姓毕的姥爷”做靠山,这是当今某些领域中的潜规则。现实中我们应该都不少见这类事情———因为有个“姓毕的姥爷”,所以能找到好单位、能进编;所以行业、部门中近亲繁殖、子承父业的比比皆是。而没有一个“姓毕的姥爷”,那么即使你拼命地吃苦奋斗,到头来很可能是两手空空,就像广西这些“选拔生”,挂职10年,虽有中组部和自治区两级文件兜底,但就因为缺个“毕姥爷”,10年的奋斗几乎付诸东流。
该进编的没编制,不该进编的都进去了,这不是哪个地区独有的现象,10年挂职一朝辞退也并非广西这201名“选拔生”才有的命运遭遇。在人事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竞争择优的条件下,“毕姥爷现象”是一种不正常的“正常”。这也反证出事业单位改革不仅仅是减少冗员那么简单。避免事业单位成为有关系人的后花园,才是事业单位改革正确的方向。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