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之(五十六)——“短期应急式宏观调控”是将过去,还是黔驴技穷?


关于中国强势的宏观调控举措,一直被尊奉为“救市法宝”、“英明之举”,或是无限宝贵的信心。而一个多季度的中国经济运行事实告诉我们,市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残酷的市场面前,不要说“信心”值不了几个钱,就连中国“全球第一”的“大刀阔斧式”救市都被无情的回击。

专家指出:“此轮世界经济危机将从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的阶段逐步走向第二个阶段—滞胀,货币政策对此并无太多有效招数”。

而“从去年11月起,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连续5个月加速增长,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25.95%,增幅比上年末高8.13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5.17万亿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很敏感的物价以及GDP增速没有实质性地反应呢?很显然,中国目前最核心的经济问题是“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前提下,国家大量放贷以刺激消费,进而消化过剩产能之思路,表面上看是顺理成章的,其实,借贷消费而消化产能其实质仍然是一种消费透支,所激发的仍然不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性、持续的动力。

所以“房地产的库存消化、外贸出口是否好转、及其它过剩产能的消化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期间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极不稳定的波动。尤其以证券市场表现更突出。

因此,国家大容量注资之救市行为遭遇市场的冷遇,表明我们“充满信心”的大救市已经黔驴技穷、碰壁而归。所以,所谓“应急式宏观调控”无以为继是必然,也是“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