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怎样的“活法”?
文/王吉万
能管理大企业的人,必定是能把利润带给顾客的人。利润无法通过追逐得来,只有持续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利润才会随着你的努力换来,利润就是你不断努力的成果。这是稻盛和夫在《活法》中的话。到今天,我理解了稻盛和夫40年来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真谛,这也是金融危机下我们不得不审视的“活法”。
人类在通过创新和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和繁荣中,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可以永恒。无论多么创新的产品不可能包打百年,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需求趋势,必然催生新的产品。但对于鞋产品趋势,我一直认为,自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它从来没有被淘汰过,相信未来也不会。在这样的趋势下,重新反思鞋业的“活法”,意味则显得更加深远。这也正是稻盛和夫“是以利他利公之心生活、是磨砺心智日求精进”原则的佐证——“京瓷”和KDDI的发展证明了这种“活法”的价值和意义。
翰威特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今企业的平均寿命跨度是12-15年,即使是一些最优秀的企业也可能无法逃脱寿命跨度短促的命运。壳牌公司进行的调查也发现,《财富》500强企业可期待的平均寿命跨度是40-50年。6月1日美国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家走过百年风雨的企业最终也没能避免破产的命运。用稻盛和夫的话讲,死亡是接续世俗之旅的灵魂之旅。从这个角度看亨达自己,我感同身受。25年来,几乎日日夜夜在寻找“活法”中度过,如履薄冰,诚恐诚惶地探索鞋业发展的趋势和满足顾客需求变化。
总结来说,既要冷静应对经济繁荣时期的高歌猛进,更要思考危机时刻的理智“活法”。我发现,那些长寿的公司总能在别人消失的时期保持着了“心跳”,那就是时刻保持对顾客和市场的敬畏之心,懂得感恩、善意、勤奋、知足、无私,不盲目多元化,不以暂时的繁荣而欣狂,不以暂时的困难而气馁、妥协。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品牌型企业表现出较强抗跌性,甚至逆市上扬。这一结果同样适用于皮革行业的品牌企业。以制鞋领域为例,就在以外向型加工为主的一些制鞋企业因金融危机而“断粮”陷入困境时,以品质、品位、品牌立企的亨达仍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我觉得没有什么炫耀的,这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危机中做好“环境适应性、创新管理市场和顾客、优化人才”“活法”的结果。
房地产再赚钱与亨达无关,资本市场再赚钱我也从来不去眼热,一辈子做好鞋,这是我不能动摇的“活法”,为此,我一直强调公司必须打造稳健持续的财务政策,更紧密地聚焦于核心业务,确保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不做不相关、不擅长的业务投资,提高经营和市场的运转效率,更加紧密地和我们的利益相关者沟通、合作,把握现在和未来,预知趋势,控制风险。另一方面,没有只顾削减成本,而是尽一切可能减少浪费,不能眼睛只向内看成本和收益,更要重视顾客和客户的满意度,越是行业危机、经济萧条时刻,我越觉得其价值所在。还有,我一直说员工、人才是亨达最大的财富,是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资源,是企业价值最高的资源。这么多年来,每当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同时面对几千双眼睛注目的时候,我总是热泪盈眶,这种责任、这种期待、这种患难与共不能不让我感恩。
在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面前,倡导并身体力行地探索中国鞋业的“活法”,寻找中国鞋业生存之道,不是我、亨达一个人、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行业、制造业的使命。正如稻盛和夫以方程式概括人生成就的要素和关系: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人生成就=能力×努力×态度。自知能力欠缺但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将比具有先天资质优势的人更有收获。
“消极思考的内心吸引消极的现实”,“人生因心里状态而改变”。鞋业、中国制造面临的危机并不可怕,因为市场和需求存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要更加坚定信心,明确企业长远的、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心存侥幸心理。而加强内功、企业联合、政企联合下的“活法”和共同努力最终会让金融危机的阴霾散去。
一句话:控制风险,应对危机,保持清醒,拒绝诱惑,永远保持对市场和顾客的敬畏与创新,这才是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活法”。
推荐阅读:
我在寻找企业的“定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