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首度回应禁售细节与心路历程


 

对话人:雷诺大中华区执行总裁                      陈国章

        《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R&R)副社长       张炤虎

 

(本文仅供新浪转载,原文载于质检总局《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创刊号“你相信雷诺吗”专题)

 

7月3日,坐在北京嘉里中心酒店的一间餐厅,陈国章向博主伸出了双手,在2009年的6月里,这双手的主人是中国进口汽车厂商中压力最大的一位老板。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陈国章以他并不熟练的普通话表达着自己强烈的愿望——首先,他希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能够让整个雷诺(中国)业务部门的压力逐渐减轻;然后,他希望雷诺即将投放在中国市场上多达14款的新产品,能够重新树立起这个品牌在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中国的美誉度。不过,陈国章承认,这最后的一个愿望需要较长的时间。

 

R&R

感谢您接受本刊的独家专访,您还从未对媒体讲过您在质检总局禁令发布当天的情况?

 

陈国章:6月10日当天,我在法国出差,由于有时差,听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开早餐会,是一位法国总部同事告诉我说,法国当地媒体报道了中国政府部门对雷诺在华销售的禁令。很快,北京这边的同事也和我进行了沟通,我一直在关注这件事。

 

R&R

关于事件本身,您还有补充吗?

 

陈国章:我想透露一点,这次被禁售的车主要是2007年北汽公司下订单订购的160台车,由于当时没有开出信用证,一直放在港口,到去年开证时已经滞留了一年多,导致锈蚀等问题。但关键问题还是自己没有重视中国市场,从2008年开始出现许多投诉集中的问题,因此一切责任完全在我们。

 

R&R

还是说一下原因吧。我知道这段时间您可能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为什么是雷诺,为什么会落到我的头上。

 

陈国章:从我去年12月20日上任开始,我就意识到雷诺有两个严重问题,一个是组织架构不清晰,效率低;第二是零部件物流过程太长,客户因为等配件修不好车抱怨大。然后具体表现就是大家看到的投诉在增加、出现了召回和索赔。

 

我上任时就知道,2008年质检总局对我们已经有过警示,上班第一天我就已经去质检总局和其他几个部委去访问了解情况,我知道这是我们的责任。简单地讲,法方那时候没有进入状态。我们的CEO卡洛斯戈恩也说过,雷诺在华的表现很糟糕。不过,具体分析原因比较复杂。

 

R&R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第一线经销商的态度和作为是整个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陈国章:你知道吗,我们原来有38家经销商,今年只剩下30家了。淘汰掉不合格的经销商之后,我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必须重建消费信心,同时要让经销商得到正常的服务利润,让用户享受到更好的价格,但这些任务都首先要碰到物流慢这个障碍。由于一台进口车要经过进口商、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几层下来每台车增加的毛利润在1.3万元,进口配件在流通环节增加的利润则高达69%,少数甚至高达80%-90%。

 

现在我们进口的科雷傲是法国设计、使用雷诺-日产平台,在韩国雷诺三星工厂生产的,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经销商利润的调整,车价终于下来了,而使用韩国和日本的配件,甚至东风日产的配件(雷诺和日产共用生产平台和部分配件)之后,配件价格也下来了。我们计划原来31.8万元的SUV“科雷傲”现在降到21.8万元,加上物流成本的下降,零部件的价格也下降了30%。

 

R&R

这应该是去年您到任以来的事,那个时候听说销量开始恢复了。但现在这件事发生,销量是否又受到了影响,随着问题的解决,您是否预期我们会在销售曲线上出现微妙的反弹。

 

陈国章:销售量正在恢复性上升,去年全年销售量为894台,今年上半年订单已经达到 3000台。禁售事件发生之后,销售量已经受到一些影响,比如被禁的四款车用户就基本不想买了。我想,这需要时间,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建立信心。当然还有新车款的推出。

 

R&R

中国有句古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这样一件事,也许能帮助雷诺中国的工作,提高总部对这个市场的重视。

 

陈国章:现在,卡洛斯戈恩先生非常重视这一事件,并就此事向全球海外基地发出了警示,要求中国业务部门迅速处理。客观讲,这是一件好事,法方过去的确没有进入状态,现在好了,头条新闻,总部震动。

 

R&R

即使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从汽车产业总体发展规律来看,通常一个品牌的负面效应,要经过三五年的时间才能重建。那么这种重建工作要从哪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方入手呢?

 

陈国章:目前,消费者对我们的信心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对质量有担忧;然后是价格,特别希望能压低目前的配件价格;第三是对服务能力不满意。现在我把重点放在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上,我们的“诺相随”服务品牌投入了很大成本,比如从两年六万公里保修提高到三年十万公里全保修,同时还提供三年免费保养,包括免工时费,仅这一项每台车就要增加3000元服务成本,而且能做到这一点的经销商,我们还把销售返利点提高到7000元。如果消费者做12次保养,我们的成本就是1.5万元。还有,凡是来雷诺修车的用户,均可享受异地拖车、提供代步车,甚至飞机票酒店住宿,这个同行里还没有多少可以提供的。(编者注:据称奔驰可以向客户提供机票)每次进店服务的车辆我们还免费给他加满油。如果车子在店里五天还没有修好,我们会要求店头给用户八八折的备件优惠。

 

实际上,我们估算了一下,一台现价26.8万元的车,售后服务的优惠相当于给他省了3.3万元,也就是说他买到的是一台23.5万元的车,而且是纯进口车。

 

至于配件价格,其实还是物流造成的缺货问题。举个例子,一个玻璃升降器,最多的时候店面缺50个,成都因为类似的事加价,结果造成了用户投诉。现在,从法国空运的部件越来越少,物流距离的缩短使我们零部件到位满足率从40%提高到了90%。人民币结算也帮了我们大忙,总体上,维修部件到用户手中的时间大大缩短。

 

R&R

不过从用户口碑了解到的情况,人们还是觉得雷诺的产品本身质量有问题。

 

陈国章:当然,核心的问题还是对雷诺质量的担忧,这方面我们在设计上有责任,雷诺上一代拉古娜是根据全球标准统一设计制造的,并没有按照中国的道路使用环境和气候环境进行试验。某些配件在中国南方湿热的环境中出现了故障,于是用户自然会认为雷诺车不可靠、寿命短。

 

而新一代的产品进行了几十万公里的全球极端路况条件测试,包括在中国,这在以前是没有的。雷诺现在有一个要求,就是所有产品要在所销售的地区都能排到前三名,注意,这不是指销量,而是指质量。2008年,拉古娜已经在欧洲进入了质量前三名,这是第三方,包括J·D·POWER提供的数据。

 

R&R

配件到货率提高,服务项目增加,优惠幅度加大,这些都是硬件,但在这次事件以及一段时间以来的质量投诉中,售后服务人员的态度好像还是不令人恭维。

 

陈国章:对经销商服务水平和态度的调查的确令人不能满意,我可以透露一个数字,在我们对4S店的测评中,100%达标的店目前仅有三家,而80%达标的也不是非常多。主要问题集中在售后服务、人员素质、设备到位率、前台服务标准、资产充足情况和信用情况等等。

 

R&R

您到任一年半时间里,有没有到雷诺的店里看过?

 

陈国章:有啊。我曾经带着夫人、孩子到深圳的一家4S店去暗访调查,我说我想买风景,然后就问了几个问题,包括售后的保障,维修的价格,什么情况下可以配件八八折,以及诺相随对于我们消费者的实惠。

 

R&R

对他的回答您满意吗?

陈国章:当然不满意,否则我也不会去三次!就这一家店。

 

R&R

接触过用户吗,他们怎么说?

陈国章:有的。多数用户都反映我们的备件数量少,索赔速度慢,办事效率低。当然,在投诉当中,南方和北方用户投诉的内容不太一样,比如南方车主不满意我们的车价,以及服务不到位和等候时间长,还有就是修不好车;北方车主则主要抱怨配件数量少,等件的时间更长。

 

R&R

不出问题的车子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但面对政府的监管和用户的投诉,在解决问题上就有程序、效率和态度上的差别。

陈国章:深层次的问题是,雷诺在华组织结构上的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过去我们没有中华区,业务要由我的法方前任向亚非区经理汇报;没有区域经理,地方的投诉经销商不能汇总上报。而且代表处这边有两个经理:一个销售经理、一个售服经理,两个人同级,权力不能统一。现在,雷诺成立了中国业务委员会,相当于大中华区,我作总裁,原东风日产总经理中村克己升任总部对中国业务委员会负责,再加上卡车事业部的一位总裁和我,权力和级别有了很大提升。

 

更重要的是,过去工作人员力量不足,不掌握中国质检部门的法规,不了解中国检验检疫的标准,现在,熟悉中国业务的人员加入进来,与中村先生的中国业务委员会几乎每天开一个小时的电话会议,向总部说明中国的情况和相关法规与标准。日产(中国)事业部的人也会参与沟通。大概每周,甚至每隔几天,总部都会对我们的要求进行反馈。

 

特别是区域经理到位后,反馈制度就建立起来了,经销店的服务水平要与返利挂钩,要与新车数量下拨挂钩,而且信息渠道也畅通,每个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向我们中国代表处投诉。

 

R&R

那么如果今天有投诉的话,您最快什么时候能够知道。

陈国章:现在的情况是,我马上就能掌握!

 

R&R

最后还想问一下,您与质检总局在进行有效沟通吗?您怎么评价总局的工作?

质检总局检验司给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非常感谢总局对雷诺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建议和沟通每天都在进行。

 

陈国章:我最后还想说,如果总结一下教训的话,这次事件告诉雷诺立足中国市场首先要靠人,如果管理者不了解中国和它的市场监管标准;然后再由这些人来制定管理制度,那么这个制度肯定不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等到制度和人的缺失传导到下面的经销渠道和其他的人,整个组织架构的不合理性就形成了。

 

现在,人们也许认为雷诺在中国的过去已经失败了,但我们要让人们重新树立信心,相信雷诺重视中国市场,相信雷诺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