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透露,2005年凯德从北京一家开发商手中买下凯德大厦时,是按照每平方米1.8万元的价格,整体价格是21亿元。3年后,2008年9月,凯德嗅到国际金融危机向中国蔓延的气味时,就将其出手,卖了33亿,赚了12亿元。
凯德早在2004年就介入了凯德大厦的项目,当时开发商缺2.9亿元贷款,凯德为这个开发商做了2.9亿元贷款,要求条件是将来能参与到这座楼的买卖当中。
第二年,开发商出售这栋楼,很多买家来竞争,但是凯德凭借着当年的2.9亿元贷款的原因,以低价拿下了这栋楼。随后进行改造,做成一座5星级写字楼出租,出租率已经达到了90%。
然而,2008年9月,谁也没料到凯德意外地将其出售。至今矗立在国贸对面的凯德大厦,虽然凯德二字已去掉,大厦二字仍是原来的,仅仅是换了一个SK标志而已。
如今这座大厦租金已经达到了8元/平方米/天。
对于凯德出售这座大厦的原因,从毛的讲话中也可以看出。凯德大部分资金都是国际资本的,当时经济危机,很多资金要求撤资,凯德卖楼还债。
凯德此前经常利用国内商业打包做reits的方法在国外融资,然后将融资资金拿到国内去再买项目。然而,这个模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受到挑战,迫不得已,凯德在2008年拿出了来福士广场的5%股权进行了新型的资产包融资。幸运的是,国际资金对中国投资依然充满信心,这次融资成功,将凯德从经济危机边缘拉了回来。
反过来看看凯德的模式,这种国外资金在中国投资的管理者模式,是否可以持续,或者仍然可以有较大收获?
有了这个身份,凯德可以对经济危机反应比较灵敏,最终逃过厄运。但是也应该看到,其国外资金来源,在2-3年内都不可能有以前那么旺盛。虽然国外资金对中国依然有兴趣,但是外资选择渠道增加:一是国内reits将要开放;二是经济危机下中国会再次对外资开门,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限制会减少,这样凯德的作用会减少。
应该看到的是,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没有催生凯德在中国模式的改变,或主动调整发展策略。相反,林明彦和毛大庆先后离职,凯德核心班子倒台,留有空壳何用?
从上述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凯德大厦出售的深层次背景中也可以看出,林和毛两人离职原因,绝非“个人发展”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