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首次披露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中国首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出炉,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列前三甲(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
然而,这一榜单受到网友质疑。有网友疑惑:为何一些人们印象中的生态大省,排名并不靠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排名却遥遥领先。更有网友反问:看北京不是钢筋水泥就是沙尘暴,有什么生态文明可言?
群众的直观感受为何与榜单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人们的直观感受不科学;另一种可能是,“生态文明排行榜”本身不规范。倘若是前者,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是后者,那么就需要研究者反思自身研究水平与研究道德了。
一项定量研究,最关键的是界定变量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该课题组测量生态文明水平,引用的是这样的计算公式:EEI(生态效率)=GDP/地区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90年代OECE(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应有其科学与规范之处。但将“生态文明水平”简单地等同为“生态效率”,却是不规范的。“生态文明水平”是一个很难测量的变量。《半月谈》文章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可以看出,决定“生态文明水平”不可能只有一个指标,要测量“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建立一套复杂的研究系统。
事实上,在该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EEI(生态效率)“是一个表示经济发展的综合生态文明程度的合适指标”。以一个指标来测量整个变量,只会是以偏概全,其结果当然也不会科学。因此,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生态效率排行榜”,离“生态文明排行榜”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这个“生态文明排行榜”很容易让人想到海南海口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那句“越发达地区水越黑”的“名言”。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排行榜”是对“水黑论”的有力反驳。“水黑论”虽然作为托词,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反而能为公众承认,这也是北京、上海、广东分列“生态文明排行榜”前三甲仍受质疑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与其将这个不科学的“生态文明排行榜”,当成是对“水黑论”的反驳,还不如把它当做“越发达水越黑”现实的一块“遮羞布”。
“水黑论”说的是过去,“生态文明排行榜”则直指未来,倘若地方政府受到这一榜单的“蛊惑”,片面强调“生态效率”,将之当成“生态文明”,而忽视“生态质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只会使地方官员在“唯GDP”的政绩观上越走越远。这,恐怕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http://www.smrj-yandaifu.com/ “视明润洁---眼大夫”爱眼眼科治疗中国行动项目同盟&中国光明行动联合工程[亮剑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