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才情不足为帅


                       诸葛亮才情不足为帅

近两千年以来,诸葛亮似乎已经成了中国智慧的化身,其所作所为也一直是被市场经济中崛起的策划界奉为智慧始祖经典的策划案例。其实,稍微读过《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读者都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不是中华智慧的化身,而且连一个合格的军事元帅的才情都不够格。

因为,一方面,我们从司马懿之所以要始终坚持奉行“以逸待劳”的军事战略就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懿深刻地了解蜀国与中原之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粮草运输困难这个致命的死结;另一方面,更在于他非常地清楚诸葛亮个人身上一系列的致命缺陷,就决定了司马懿的最终胜利和蜀国的最先灭亡。反过来也可以说诸葛亮小大小闹的战术性胜利,从根本上是改变不了蜀国战略性的必然失败,相反魏国司马懿战术性的失败,也丝毫不会影响他战略上的绝对胜利。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诸葛亮主政蜀国时期的所作所为,并梳理这些作为与蜀国最先灭亡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会发现笔者的命题决非是胡言乱语。

一、先天失败的军事战略-----粮食安全是心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所有兵家必知之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失败得最残的恰恰还是中国人人敬仰的大军事家诸葛亮。因为,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反映蜀国粮草储备最长时间的是3个月,大多数只有1--2个月的粮食储备,特别是秋季雨季的来临,就最让诸葛亮揪心和要命。因为,即使成都的后主刘禅日夜不停地给相父孔明发运粮草,然而最要命的崇山峻岭----蜀道即使不遇阴雨或冰雹等恶劣天气,也需要2—3个月时间的艰难行程,著名的李严父子押运粮草受过从侧面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在诸葛亮怂恿下的连年征战导致蜀国几乎是国空民穷。因此,对于诸葛亮而言,稍微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他最先考虑的就是陇南祁县的粮库安全问题。因为,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也就决定了诸葛亮是根本打不起消耗战的,他实际上是把北伐的希望押宝在了速战速决的投机祈福上了,因为魏蜀在兵力和粮草方面的巨额悬殊,就决定了蜀国根本不可能做到速战速决,这个桎梏性死结也就决定了诸葛亮6出祁山必然失败的宿命。

二、事无巨细的人治管理------后继无人可悲可恨;

司马懿在问蜀国的俘虏时 “你家丞相每日几更休息”,答曰“每日寅卯时分”(晚上2—3点左右),又问“每日几餐,食量几何?”,答曰“每日2餐,食之甚少”,再问“丞相每日何以劳作?”,答曰“凡处20以上军棍者,丞相必当亲临察之”。司马懿听完仰天大笑,曰“诸葛村夫命不久也”。

稍微懂得管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抓大放小,可是诸葛亮却始终牢牢地抓住国家特别是军事管理权,因为他不相信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有管理蜀国的军事才干和能力,这从诸葛亮2出祁山时,魏延献策要独自领兵突袭渭水直取长安遭拒绝,和屡次独他一人不分配战事任务的冷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这样反过来,也就养成了“蜀国大小事务惟丞相定夺”的举国依赖习惯。长久下来,蜀国上下除了早期的书呆子马谡和后期的姜维多少可以和诸葛亮搭点决策上的边以外,其他将士唯听命是从,这样来管理一个国家即使是铁打的脊梁也会被压弯曲的,所以累死诸葛是必然的,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也是必然的。

三、任人唯近----心胸狭窄逼反将;

众所周知,魏延是蜀国继“五虎上将”之后最著名的上将,拿今天流行的说法就是诸葛亮从一开始魏延降蜀时就看他不顺眼,当刘备嘉奖黄忠魏延投降蜀国尚未完毕时,诸葛亮就喝令左右拿下魏延“推出去斩了”,备问“何故?”,亮答曰“此等卖主求荣之辈留下迟早必生祸端”,好在众多将军求情,亮才饶延不死,但此生的梁子已经结下。

因为,三国时期蜀国除了刘关张和诸葛亮外,几乎所有上将都是弃暗投明之人,为何诸葛亮不说黄忠是“此等卖主求荣之辈留下迟早必生祸端”,而独独要说魏延呢?也就是说诸葛亮犯了强人症,那就是越强势的人,他看别人时最容易带自身的好恶和偏见,最著名的就是派自己喜爱并看重的书呆子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只得打道南下汉中。另一个就是无端地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生祸乱”,从而使他有理由处处压制和冷落魏延,以至于日后他为自己在祈神保佑自己身体尽快康复时,魏延在不知实情下误闯营帐“折杀了诸葛寿命”,导致诸葛亮恨上加恨以外,还顺理成章地定性“魏延必然叛乱”最终被杀的悲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冤家错案制造者应该是不为过的,因为刚愎自用和心胸狭窄的他决定了他的任人唯近乎的傲慢自大。

四、不顾国家实情,强行北伐早灭亡;

  三国里最贫困的就数蜀国了,特别是后主时代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一无战将,二缺粮草,尽凭一个弹丸之地的西川腹地何以给养得起连年征战,致使必然的国库空虚和民不聊生。因为从“消极”但现实的角度上说,蜀国真的是要什么没什么,拿什么来北伐中原呢?凭什么资本来赢得中原的革命性胜利呢?如果说三国鼎立时蜀国立起来靠的是“五虎上将”,那么后主时代则是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了,因为整个国力现实上是江河日下的,的确没有出兵北伐曹魏的任何条件与理由,充其量按保守派的“消极”观点----把守好汉中隘口就足够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诸葛亮总是想出兵北伐,一统汉室江山呢?因为刘备临死前并未给诸葛亮亲自交代,叫他“必须攻克中原,一统汉室江山”,而是说“若犬子可扶丞相可扶之,若无望则取而代之”,搞得诸葛亮大惊失色,感激涕泠,慌忙磕头谢恩赎罪。但是在6出祁山每每遇到朝廷反对言论时,诸葛亮为何总是能他个人说了算呢?第一是他拿出了个尚方宝剑------实现先帝遗愿,北伐中原统一蜀汉这个厉害的“虚假遗旨”来堵上所有反战者的嘴舌,这点就连后主呆儿刘禅也不敢直接反对;另外一点就是当时蜀国朝廷里有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主战派依然是占上风的,所以当其他官员即使是提反对意见也是无济于事的,攻伐中原也自然是诸葛丞相一个人说了算,因为诸葛亮把“北伐中原,一统汉室江山”作为自己的执政夙愿了,而并不是蜀国君王们的高远理想和奢望,因为刘备作为曰人无数的统治高手,他不可能不清楚蜀国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保都难保了,更何谈什么“一统汉室”这无异于白日做梦。

综上所述,我们就会发现,尽管赤壁之战,空城计,怪树滩,借荆州,占成都使得诸葛亮显尽智慧英才,但这从军事的高度上来讲,也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的战术性胜利,不客气的说是“雕虫小技”,因为它比起司马懿明察秋毫于孔明的衣食住行,过问孔明的工作情况和蜀道运粮难的军事战略高度来讲依然是小儿科。再加上诸葛亮的刚愎自用、用人失察和压制人才,从而最终导致蜀国必然地失败,真可谓是一面活生生的管理经典案例-----强人失败案,因为按元帅的任何指标来衡量诸葛亮的才能都是不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