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搭建的近乎零成本的信息产生和获取渠道里,商业信用成了诚信体系的根本。互联网营造了一个开放透明的商业环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作假的成本也更低。当一个平台之上充斥着真假难辨的消息时,商业风险会随之放大,而商业效率也会降低。
特别是对于一些交易类或者中介类的平台型轻公司来说,所组织的两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以及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如果都是零散的中小企业或者个人,仅仅依靠简单的信息交换和沟通机制,很难建立诚信体系。
但是,在互联网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信用机制也正在透明化,这为提升商业协同效率提供了坚实基础。
如果你有过淘宝的购物经验,那么一定会知道,当你要购买某件商品时,一定会看看卖家的信用记录。那些拥有更多“钻石”或者“皇冠”的卖家,往往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淘宝,“红心”、“钻石”和“皇冠”分别代表了淘宝卖家的不同信用级别,每个大级别下面又分为5个小等级,即1~5颗红心(钻石或皇冠),每往上升一个大级别,将非常艰难。
淘宝是依靠一套买家评价的积分系统来进行信用升级的。每一笔交易结束后,买家将会在“好评、中评、坏评”中,选择其中一个对卖家进行评价。其中好评代表加1分,中评是零分,坏评则将为卖家的信用积分里减去1分。
一个新手上路的卖家,得到4分后将获得一颗“红心”,随着诚信交易的增加,逐渐升级为5颗红心。当得到251分后,可升级为“钻石”卖家。要成为“皇冠”卖家,则需要10001分。
淘宝网的信用体系经过了5年多的摸索和完善,才形成今天相对客观的体系。2003年淘宝网创立时,买家和卖家的信用没有分开,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消费者们显然更加关注卖家的信誉,而且作为C2C平台,淘宝网上面大量的卖家也同样是买家,为了令信用体系更加合理和公平,淘宝网后来将卖家和买家的信用记录进行分别计算。
在易趣网、拍拍网、阿里巴巴以及百度有啊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都有着类似的信用体系。尽管评价的参数不一样,但是目的都在于营造互联网的信用机制,为交易提供参考。互联网信息流畅的特性令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变得透明起来,如果你去现实世界的一家街边小店购买衣服,根本无从知道这家小店的信誉如何,产品是否物美价廉,服务是否周到。即便你被这家店坑了,后来的消费者也不会知道你的经历。
但是在互联网上,这一切变得很方便,只需要看看前面的买家评价即可。和我们之前提到的携程和卓越亚马逊网站提供的用户评论功能不同,作为组织者的平台上构筑的信用体系,使得来自天南海北的用户的评论更加具有可信度。
互联网上的信用体系,是更进一步也更具商业价值的双向信息交换机制,也更适用于为交易双方的中小企业或者个体搭建一个商业参照坐标。中国的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在实体世界中很难建立信用记录,而互联网则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令这些中小企业或者个体建立起自己透明的网上诚信记录。
现在,互联网上的信用体系越来越多地被现实商业社会所认可,而在网上信用体系中获得高信用度的企业或者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大。2007年,阿里巴巴先后与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建立合作,推出企业信用度贷款服务。阿里巴巴上的优质客户可通过其向银行申请贷款和融资项目,而这些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的信用度,将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依据之一,获贷金额范围为10万~1000万元。
通过这一方式,企业在贷款时需要经历的传统模式上的评级、授信过程被省略了,企业获贷的流程得到极大地精简,放贷的速度也得以加快。
在当前,我国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信息沟通平台。而阿里巴巴为每一个“诚信通”会员和“中国供应商”会员设立了独立的信用档案,尤其是诚信通会员的信用档案由多重维度构成,分成前台、后台不同的内容和考量标准。当企业会员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前、后台信息都将经组织整理后递交给合作银行,银行将参考企业在阿里巴巴的信用档案为申贷企业进行评估,其信用度将严重影响到银行的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