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仍需改革


中国经济30年来,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改变了过去的计划经济,全力推进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的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今天,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虽然政府也采取了许多的应对措施,但是,要走出经济低谷,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其唯一的路径还是在于改革。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不自觉地陷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怪圈而不能自拔。这主要表现在改革的原动力逐渐减弱、甚至慢慢丧失,而走上了一条畸形发展之路,即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模式。

不管是以来出口或投资,本身就蕴含着重大的风险隐患,最终必将导致经济的波动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2007年,中国出口增幅为25.7%,出口对GDP之比高达36%。2008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后一路下滑。今年5月,出口同比骤降26.4%。出口下降对GDP增长幅度的拖累作用近3个百分点。可见,自次贷危机以来,出口的大幅萎缩导致中国经济的大滑坡。

欧美经济虽有复苏迹象,但是,复苏之路仍将漫长。而且,美国在经历此次金融海啸后,也必将吸取教训,绝不可能放任透支消费,因此,中国经济还寄望于出口,将无助于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迹象表明,中国政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惯性思维上。面对外部需求的突然减少,中国政府想方设法稳定出口增长。退税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激励政策。当然,并不是中国不需要出口,但不能依赖出口,依赖出口已无法解决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反而增加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投资拉动经济。中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迅速出台了政策。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人民币(合58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落实。刺激总量为2008年GDP的14%。

刺激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一直高于GDP的增速。然而,固定资产投资并非有益无害,而是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才可以权衡利弊。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无疑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基础设施并未制约经济发展,则只需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即可。而当固定资产投资超越经济发展的需要时,虽然短期内能增加需求,创造GDP,但长期看,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

出口的萎缩已经形成了中国的产能过剩,至今仍无法消耗。而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将不得不承受再次产能过剩的重大伤害。

可以说,不管是出口还是投资拉动,最终只是权宜之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的最终出路还在于内需。

扩大内需是解决中国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虽然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以扩大内需,如家电下乡,如购买汽车的优惠措施,如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等,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因为这些措施只具有短期效应,绝不是长效机制。

扩大内需的关键还是在于改革,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市场化改革。正如小平同志所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部分人是先富起来了,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并不是回到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大锅饭时代,而是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使分配体制更加合理和公平。如城乡之间分配的差异,如国有垄断企业以垄断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如政府部门以行政垄断资源获取利益,如政企联手以谋取暴利,等等,不一而足。

深入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改变现有的分配体制,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将会被打破,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会因为利益受损而强烈阻挠,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正如吴敬琏所言:“改革仍需过大关。”但是,如果不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将很难快速、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看到,一个社会富人很少,却很富,穷人很多却很穷,内需是无能如何拉动不起来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