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狠话真话还需敢听狠话真话
周明华
“随着我国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官员的言行风格经历了从拘谨到开放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此概括。新时期中国个性官员越来越多,敢说狠话敢说真话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官员沉闷、枯燥的“大多数”形象开始改变。同时,专家提醒要警惕某些官员在媒体面前的“做秀”,最终,还要依靠法律和制度解决问题。(据9月21日中新社电)
在信息异常快捷与发达的今天,特别是处于政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的阶段,社会理当具有宽容更多个性官员大胆说狠话真话的胸襟与智识。即便是地方的行政首长,他们是行政责任第一人的同时,也是一名具有发表自己言论的公民。记得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去年参加政协委员代表座谈会时就曾直言:“要让领导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汪洋的这一观点曾获公众的广泛好评。
实际上,允许官员大胆说狠话真话,即便说错话也不必大惊小怪,是我们民主政治的一种创新与务实之举。因为每一名官员毕竟不是按部就班的“机器人”,他们理当施展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表现独有的个性管理的机会。况且,人非圣贤,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正确信息,部门或地方领导也绝非一台正确与否的“鉴别仪”,所讲的话不可能全是通过仪器“技术处理”后的“真理输送”。在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更多公仆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充分结合本地实情,注入更多不违法令和策基调的管理智慧。
而且,任何一件动态发展中的事,即便地方领导事先获知了大量信息,也不能保证所表达的观点就完全正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正确的话,明天不一定正确,于此正确观点,至彼就不一定正确。因此,真理是在思想不断的交锋碰撞中产生的。然而,当前官员敢讲真话的现实生态还不容乐观;一些官场中人,因怕在公开场合说错话,表错态,要么从公文包里取出秘书早就准备好的讲稿照本宣科,要么只带耳朵、牙关紧咬,只坐在椅子上聆听。
这股只做“太平官”不做个性官的官场之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一些领导干部成为只讲“正确废话”和不说真话的“机器”。所以,当前社会,我们的各级公仆,不但要敢于说狠话真话,敢于大胆表现真个性,还要积极营造一种能听狠话真话、能容个性官的政治气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会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各级公仆的言论。让更多的不怕说错话,敢讲真话的干部得到发展的舞台,去更好地为民谋福祉,这才是一种求真务实和利于民主团结的态度,可以引导我们社会的公共管理迈上良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