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世界奢侈品消费国亚军不像殊荣


周明华
意大利顶级跑车制造商——兰博基尼汽车公司,19日向中国市场发布以瓦伦蒂诺•波尔伯尼的名字命名的一款全球限量二百五十辆的全新超豪华车型。最新统计称,在金融危机使欧美日奢华品牌需求普遍萎缩时,中国奢华品市场却依然向好。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二成五,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9月21日《经济参考报)
 

看到我们摘夺的这个奢侈品高消费国的“亚军头衔”,我心里毫无一丝富裕后的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原因很简单,即便我国去年GDP增长9%,首超30万亿大关,经济总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日之后,然而仅需拿13亿人口去做分母,分值就相当难看,处于世界低位水平。而去年城乡年均收入才1.8万,城镇职工年收入2.5万。那么,缘何大多数公民收入不高的国人,反而经得住这次经济寒潮的席卷,照购豪奢品不误呢?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反映了我国富者越富,穷者更穷的社会现实;其二,对奢移品消费的征税机制疲沓,

富豪可钻的漏洞依然存在。先说收入间距问题,今年5月18日《瞭望》报道称,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增至4.88倍。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若再加上福利待遇,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已达10倍。而国际上公认的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
 

这个已经很惊人的收入间距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因为它未含数千万农民工兄弟姐妹,未计城镇个体与私企的上亿职工,未计躬身田间的农民。若把他们算进去,估计这个收入间距不会低于50倍吧?极少数富豪因为钱实在太多,要去购买超豪华轿车,这能实现他们个人消费文化的满足感;而绝大多数工薪者,即便想购豪车,想去豪华游,想穿豪衣,也只是做做清梦罢了。于些语境下,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并非荣耀,倒像是我们劳资分配失衡肌体上的一块新伤。
 

其二,在中国的传统词典里,内敛一直得到传承,中国人比较接受的消费哲学是“富不外显”。那么为何这些极少数富豪能打破传统,站到世界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潮头呢?我认为根源还是国家对奢侈品征税的机制疲软了。高档商品消费征税,一直是国家调节财富二次分配的有力杠杆,被多数国家采用。美国规定,价格超三万美元的汽车加征10%的奢侈品税;瑞典的消费税一般是20%至25%左右,特别是对豪奢品,征税之手更重,往往会使售价打几滚儿……
   

而我国似乎一直在利用个税和消费税来调节财富的制度设置上徘徊不前。要么就是让个税起征点像挤牙膏一样小幅上调,至今还是2000元的起征点,不仅未实现“削富济贫”,反让工薪阶层成为个税的主力军;要么,继续把收税的角度向中低收入人群扩大,比如最近出台的通讯税、月饼税等。在我国从1994年开征消费税的11种商品中,日用香皂、洗发水等列入其间,这是让豪华轿车揩“小商品”的油吗?我想,国家再不对奢侈品消费征高税,估计下一步会“获封”世界奢侈品消费国之皇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