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激励”的语言
每个人都有想把自己表现出去的愿望,这时父母就要注意,要去洞察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加以诱导,从而诱发孩子去更好的完成任务的内部动机。
记得我在小学时,有一次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买火柴的小女孩》,我读了很多遍,每次阅读,我都有不同的体会、感觉,每次我阅读时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泪流满面得阅读,直到声音被心理的哭泣淹没为此。读这篇课文,我已经和书融为一体,我感到里面人物的悲惨人生,我心灵受到极大的撞击,爆发出创作的花火。那是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我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动情的读着,声音越来越大,目的是为了能让父母听到,让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了不起,让他们也感到自豪,可我的这一表现自己的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此后的我就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导致我“小升初”的成绩53分(语文和数学),排名学校第三。
记得在初一时,我经历了很多同龄人没有经历的道路,我抓过蚂蚁,结果被咬得手都肿了,有一次还从树上跌落下来,差点送了小命。(因为那是蚂蚁能卖钱,一斤10元。)我挖过玉米地,因为玉米地里有一种药材,也能卖钱,结果被别人连祖宗也被骂尽了。(因为挖药材把玉米苗也挖出来。)我卖过“水烟”,第一个赶集天我卖了4毛钱,第二个赶集天却什么也没有。、、、、、、、、、、、、诸多的失败让我明白父亲的话时时教导我的话:孩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我发誓读好书,用书来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我每天起早贪黑,晚上11点才睡觉,早上4点就起床,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理,有时候会为我煮两个鸡蛋,有时会给我一点小钱,这是母亲对我付出的一种鼓舞。说心理话,当时我那么用心的读书,更多的是想听到来自父母激励的语言。想证明自己很了不起。
今天孩子在床上画画,一边画一边让我看,画好了她就举起来让我欣赏,这样反复了很多次。有时候我甚至头也不回,就说很好,很不错,我的女儿画得真棒。后来我就听不到女儿的声音“爸爸,你看,好看不?送给你,”我突然感到有什么不妥,我走到孩子身边,温情地问道:“孩子,怎么不拿给我看了,是不是怕爸爸要啊。”孩子的回答让我很震惊,“我好伤心,你都不看我的画,只是说好、不错、很棒、、、、、、、爸爸,难道你不看也知道我画得很好吗?”我无语了,找了一句自以为很了不起的话回答,“爸爸很聪明啊。”我知道我也深深伤了孩子的心。
激励孩子的方式很多,主要表现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方面,在精神鼓励方面,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棒、太酷了、你好了不起啊、、、、、、”这样的语言孩子可能一次两次愿意听,可是多次了,就没有意思了。可以用“平淡无奇”这个词来形容,那么这些语言应该用吗?我的回答是:应该用,必须要用,重点是我们用的时候,先给予实质型的评价,为什么要表扬她,你先得找准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表扬、鼓励,比如画画,这画好在那里,这才是孩子最想听到的。
在此,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露珠,需要老师倍加守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是啊,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我们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人父母,应该在这方面当心,给孩子一个健康心理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