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


 

论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湖北阳新435200
 
我们从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给父亲的信》就看到一个事实,马克思哲学认知的对象就不是仍旧延续黑格尔体系的基地的形式里的对象。下面就是马克思在这封信向他的父亲表明青年马克思的发现和重新创立:
先前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调子。我想再钻到大海里一次,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一样必要的具体的,并且具有同样严格形式;我不想再练剑术,而只想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中来。”15页,第40卷。)
由此可见,前苏联总结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论,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说成是黑格尔派的信封者,就不是事实、而是伪造的。当然,前苏联的这一总结不是一点凭据也没有,那是从恩格斯在《终结》这本书的第四节阐述的:
但是,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产生另一个派别,唯一的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335页,第21卷。)
这就说明,恩格斯的这一解释与青年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给父亲的信》所表述的原始凭据来看,是误解的。
那么,前苏联总结《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而认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的这一解读是不真实的呢?下面请大家看看青年马克思在这封信是怎么向他的父亲表明他的立场的:
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数学独断论的不科学的形式从一开始就成了认识真理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围绕着事物转,这样那样议论,可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多方面展开生动的东西。三角形使数学家有可能作图和论证;但它仍然不过是空间的一个概念,并没有发展成任何更高的形式;需要把它同其他某种事物对比,这时它才有了新的位置,而对同一对象采取的不同位置,就给三角形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关系和真理。”10页,第40卷。)
这就说明,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就认为:“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由此可见,马克思思想从大学生时代就对“唯心主义”而做出结论,而认为在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是来源于:“现实的东西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唯心主义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根源。”
这样看来,后人认为马克思思想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也是伪造的。当然,前苏联也不是完全一点凭据也没有,而是依据恩格斯在《终结》第四节阐述的:
黑格尔哲学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产生的结果。”335页,第21卷。)
那么,我们从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所表明的思想观点来看,恩格斯的这一解读也是误解的。但是,在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的立场即原则问题上,恩格斯在第四节所作的说明,是同马克思的原生思想的前提是一致的: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是现实事物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某一阶段的反映。”336页,第21卷。)
综上所述,大家看到了马克思哲学所确定的反映对象,不是黑格尔体系的基地的形式中的对象即思维与思维的物质分割的对象,而是:事物。而且恩格斯在《终结》第四节也明确向世人说明的“重新唯物”的立场是对“现实事物的反映”,而既不是思维反映存在,也不是思维决定存在。然而,在事实上,马克思哲学从大学生时代起到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知前提,自始至终是坚持青年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所表述的以下一段论述的思想:
在生动的思想世界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10-11页,第40卷。)
然而,在“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为什么青年马克思认为“决不任意分割它们”?“它们”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章即批判揭露“圣布鲁诺”的思想观点,是怎样地说明:
圣布鲁诺的特别处是他和‘神圣家族’的作者不同,他认为自我意识实体关系问题并不是‘黑格尔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问题’,而是世界历史问题,甚至是绝对的问题。”92页,第3卷。)
由此可见,“决不任意分割它们”所指的是不能分割“自我意识对实体的关系”,而作为理解或认识“世界历史的”前提因为“自我意识对实体的关系问题”实属是“黑格尔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问题”;因为马克思早就发现:
黑格尔用以反映——以歪曲的形式反映——现实冲突的那种抽象的和神秘的词句,在这个‘批判的’头脑看来就是现实冲突本身。”
以及“在他看来,关于现实问题的哲学词句就是现实问题本身。因此,在他看来,一方面,现实的人以及他们对于从外表上看是独立在外而和他们对立的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意识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自我意识这种赤裸裸的抽象词句,正如现实的生产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已经独立化的活动一样;另一方面,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这些关系的一切哲学范畴或名称归结而成的赤裸裸的哲学词句,即实体,因为布鲁诺同所有哲学家和思想家一起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的独立化了的表现当作这个现存世界的基础。不言而喻,用这两个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和毫无内容的抽象,他就能够变各式各样的戏法,而对现实的人及其各种关系则一无所知。”93页,同上卷。)
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能是从“自我意识对实体的关系问题”的类似的形式,同类的内容那样,将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立足地建构在“黑格尔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问题”吗?在以上看到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而说明,上个世纪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曲解的。
在事实上,马克思哲学早在大学生时期就确立的是:要创立符合“事物本身的理性”。而思考“事物本身的理性”的认知前提,而马克思确立的是:“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任意分割它们”亦即决不任意分割“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对立形式,来确立其中的一者是另一者的尺度或准则来实现事物的最终形态。
然而,关于为什么哲学观照的认知前提,不能立足在对象化的形式来理解和确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才能渐进而实现事物的最终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这样认为的:
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49页,同上卷。)
事实上,中国人对这句话的现实意义的理解最深的人,那是邓小平同志而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来证明:邓小平同志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导人。。”这才是属于重现了马、恩所界定的:“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
事实上,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立足地上就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的,而是马、恩在接着说的:“这是一个产生了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同上页。)在二十世纪到本世纪的复活和坚持。然而,只要我们将马、恩批判揭露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的这句话,换成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会大白于天下:
这是一个产生了关于49页,第3卷。)‘物质’‘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第
那么,为什么像实体和自我意识,以及物质和意识等等的这类哲学本体思想的立足地,都属于马、恩界定的是“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呢?然而,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认知前提一样:立足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而不是理解抽象的“存在”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
“事物”与“存在”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存在。事物——既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是存在的“本来面目”,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真实的“产生根源”。然而,抽象“存在”与理解的它的自我意识或意识而对立的形式——既是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虚假东西,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是真实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解读马、恩界定其“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而实属是“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的真实思想。
在事实上来说,“存在”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以及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中,它只能是一个词句,而不是一个范畴的概念。然而,在哲学体系的立足地的形式中,由于将“实体”、“物质”与“自我意识”、“意识”分割开来对立,并从这种认知前提出发,因此,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也自然在哲学体系的基地里成为是认知“存在”范畴的立足地。
然而,我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中所看到的事实是:任何“创造物”是有两个要素组成或产生的。第一个要素是认知的图纸或方案;第二个要素是认知的物体或实施。因此,图纸和方案与物体和实施是构成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离开两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对于人类来说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问题。
比如说,“电话”这个创造物它是不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认知呢?“电脑”这个创造物它是不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认知呢?“高楼”这个创造物它是不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认知呢?都是的。在事实上来说,实体与自我意识、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等等这些分割创造物的形式和内容,在物质实践活动中是没有的、是虚假的存在。然而,为什么说这类分割事物的两个要素的对立形式,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是没有的呢?因为“电话”、“电脑”、“高楼”等等创造物,它是由两个要素才被人们认知的,离开了实体和意识、离开了物质和意识、离开了存在和思维等等其中的任何一者,人们的认知就会成为盲目的无知。
可是,在哲学领域的高等学府的教材和讲台却仍然将这种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而不存在的认知前提,却成了高等教育在想获取的职称、学位的考试卷中的答题。这本来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批判的对象和揭开了的问题,却在打着马克思的招牌的“主义哲学”将马克思早期文本做过淋漓尽致的批判和揭露的哲学的基本问的形式,仍旧当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地。因此,对于在文本中而存在着的事实能容忍吗?对于在现实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的事实能容忍吗?对于在改革开放后的现实和历史过程的真实性能容忍吗?不能容忍!因此,是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存在着的事实来说话的时候到了;是该现实世界存在着的事实来印证的时候到了;是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发展观来说话的时候到了!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县胜利街49号 编码:435200
电话:0714-7324356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1-16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