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张世煌老师的邀请,本人有幸参加了在海南三亚举办的中国育种人自由论坛。这是由张老师发起,由张老师的弟子及其博客论圈所组织的一个的非官方的论坛。令我惊奇的是,全国各地300多中青年育种人出席了论坛,盛况空前。由此可见张老师及其博客圈的影响力,也反映出中青年育种人对于学习和交流的渴望。参会者把诺大的一个酒店的房间预定一空,一些报名晚一些的参会人不得不在外面自觅栖息之所。
在论坛的受邀演讲嘉宾之中,我对于山东农业大学的陈化榜教授和“中科联创”王懿波先生的演讲印象最深。前者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也曾在圣尼斯蔬菜种子公司工作。他年富力强,为人谦和,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对于国外最前沿的技术了了解和掌握甚多,以本人来看,具备未来学术领军人物的潜质;后者是“中科”系列品种的育种人,也是“中科联创”公司的创始人,他不仅选育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品种,其公司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市场营销做的有声有色,是“跟随战略”的出色实施者,值得中国种业的极大关注。
本人也应邀也与与会者分享了“对于中国种业科研管理和未来反战看法的”。本人在会上声明,所有内容都是作为一个外行者的个人浅见。本人现仅就演讲的一部分内容作一点说明。
关于科研管理,本人认为应该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科研和育种战略。这是科研院所领导层因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第二,科研和育种操作层面,重点是种质资源,核心应用技术,育种思路,信息与资源共享体系,以及测试体系的建设问题。这是项目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第三,是体制或者机制问题。这里主要是指所有制,决策机制和奖励机制的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问题。这应该是有国家政策制定层面官员所平衡和逐步解决的问题。
科研和育种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1)基本战略:是指自主研发,科研外包,战略联盟还是购买引进。所采用不同的战略核心考虑的问题是:投资的力度和投资回报周期,吸引人才战略和稳定性,科研项目的控制力和风险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能能力的问题等;2)战略定位:这里是指是采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还是低成本扩张战略”。不同战略各有优劣,需要与公司整体战略和持续投资能力相配合;3)基本模式:坚持传统育种,还是主攻生物技术,还是熊掌和鱼皆想兼得;在这些层面上是采用中心突破,还是全面开花的在模式等等。
育种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1)个体产量与群体产量的关系;2)抗逆性和产量的关系问题;3)品质育种和产量的关系问题;4)育种风险因素的确定和控制;5)遗传多样性的问题;6)商品种子生产的成本和风险的问题。总之,要明确坚定不移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思路和战略。
核心应用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单倍体技术。这里的关键是:1)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对于未来传统育种技术和种子产业的冲击和提升作用。在这方面,孟山都公司给世界种业上了一课;不能够满足于某项技术的基本掌握和发表论文,要迅速形成高效、低成本的流水线式的生产能力,形成生产力,否则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的育种体系,育种单位和同一育种单位的不同育种者之间没有充分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国内以育种家个人为单位的育种活动不断重复育种思路,材料和组合。以本人并不科学的估计,全国的育种投资,资源约有三分之二以上被浪费掉了。这是导致我们科研水平无法拉近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距离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由于长期的“各自为战”,科研材料,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将是阻碍中国未来科技进步的巨大障碍。
由于本人并非科研出身,所以只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和个人的视点谈论问题。希望能够对于与会者有所启发。
张老师在随后的演讲和点评中,一如既往地显示了纵横捭阖和高屋建瓴的大家风范,其观点的鲜明尖锐和语言的锋芒毕露,也令我自愧弗如。
发展中国的育种事业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行业同仁共同的责任。愿这个民间论坛能够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