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议
近年来,普世价值问题在我国的学术界引起争议,引起人们的兴趣。的确,普世价值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重要的理论问题。
应该说,普世价值是得到中国国家和党领导肯定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许多文字采纳了普世价值中的内涵,并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如;“科学发展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等等。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2月27日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我国的思想界、舆论界一般是以响应或配合政府和党的主张为主流的,而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议有些奇怪,思想舆论界,甚至部分党报、党刊,有较多的声音对普世价值提出质疑,甚至是批判。
我不想在这里引用这些质疑或批判的原始语句,更不愿意涉及任何人。如果归纳他们的观点,主要是:1,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普世价值;2,所谓普世价值,只是西方国家用以颠覆我国政局的工具;3,从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来看,所谓普世价值都是骗人的;4,我国自己有很好的传统或现代的价值观,不需要引进什么普世价值;5,提倡普世价值就是要在中国推行急进式民主,对中国有害无益。6,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承认普世价值的。7,中国党和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需要承认普世价值。等等。
面对这些质疑和批判,我感到有必要对普世价值问题,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一些看法。
二、普世价值的内涵
讨论普世价值,首先要弄清:普世价值究竟有那些内涵。关于普世价值的具体内涵,事实上至今并没有一个为全世界公认的严格的论定。但是,以下一些范畴,可能能被世界上大多数人所接受:1,科学、2,仁爱(博爱)、3,自由、4,平等、5,民主、6,法治、7,人本、8,人权、9,公正(正义)、10,和谐(和平)。
党的十七大所提到的“理念”、温家宝所提到的“价值观”都已包括在以上十个范畴之内。
当然,我这里归纳以上十个范畴或价值观,决不是来给普世价值下什么定义,而只是为了本文讨论的方便。学者们、作者们对普世价值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本文不可能,也没必要对以上每一个范畴或价值观,进行详细的论述(这是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任务),但有几个问题,想说明一下。
1,关于“科学”: 许多讨论普世价值的文章,都没有将“科学”列入普世价值。温家宝是列入的,并且放在第一位。我赞成他的观点。人类的现代文明是以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科学理念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人类今后的进步还将依靠科学的发展和普及。
2,关于“仁爱(博爱)”—博爱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提出的和自由、平等平列的口号,是西方文明普遍承认的价值观。而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孟子早就提出了“仁爱”的思想;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佛教有“誓救众生”(《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思想,基督教提出“爱人如己”(《马太福音》)的思想。尽管这些思想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很接近的,都是要:爱他人、爱大众;可以认为是普世接受的价值观。
3,关于“人本”和“人权”—人们谈到普世价值时,一般都提到“人权”,而不常提到“人本”,其实“人本”是比“人权”更具有本质性的含义。“人权”的理念来自于“人本”,并且“人本”在东西方文明史上,都有很久的传统。
4,关于“和谐”—“和谐”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谐”是否应列入普世价值,本文将有专门一节进行讨论。
5,“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这是几个讨论普世价值时,人们一般都承认的概念。当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有分歧的。
三、普世价值的普世性
有人对“普世价值”这个提法表示怀疑,认为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有什么普世价值。
因此,有必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有全人类或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能够接受的普世价值?
我认为,普世价值的具有普世性,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本性所具有;二是现代文明所必需。
1,人类本性所具有:
全世界的人,无论什么国家、民族、宗教、阶级等,全都属于人类。人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物种。既然来自同一物种,就必然有该物种的共同特性。
平等、自由是各国公认的普世价值。为什么这两者是普世价值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回答是:“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意思是:自由和平等都是人的本性,是天赋的。
从生物学来考察,平等比自由有更久远的起源。高等动物(或所有生物)的同一物种内的个体都是平等的,个体之间会有生存能力的差异,但没有任何个体有高于其它个体的“特权”。(蜜蜂有蜂王和工蜂的区别,但只是本能性的分工而已。)因此,人类个体间的平等,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形成的本性。
至于自由,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特有本性。卢梭说:“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鹿群遇到虎、狼时,所有鹿都会逃奔;人群遇到虎、狼时,有人会逃奔,有人会用石块或木棍与它们争斗。每个人的行动决定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因此,是否具有自由意志,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区别。
关于“仁爱”是人的天性,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有深刻的阐述。他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他所谓“四端”,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根据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是有天生的同情弱者、关怀他人的善良本性。(高亮之《浅谈中国哲学》P.84-87)
2,现代文明所必需:
普世价值中的其他各项:人本、科学、民主、法治、人权等,不能说都来自人的本性,但是却都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所必然需要的。
古希腊就有城邦民主,但“人本”、“民主”、“科学”、“法治”、“人权”等作为普遍理念,是在欧洲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以及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而得到普及;也就是说,是随着近代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地得到世界的承认。
近、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一是科学的迅速进步,科学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带来经济的大发展;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及和完善;三是民主和法治体制的确立。这三者是密切地互相联系的。没有科学进步,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必然要求民主和法治的保障。
科学、民主、法治、人权等思想,最早由英国、法国、美国等的杰出思想家(培根、牛顿、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密尔、杰斐逊等)所创导,在西欧与美国少数国家首先普及。1848年全欧洲革命运动后,在中欧、南欧、东欧的许多国家得到普及。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这些理念在全世界多数国家得到承认。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理念基本上在全世界被普遍采纳。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都证明,科学、民主、平等、自由、法治、人权等现代理念,是人类现代文明所必需的。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例子,是脱离了这些现代理念,而能成功建设现代化社会和国家的。我想,普世价值的批判者也找不到这样的例子。
这就是这些理念之成为普世价值的原因。
四、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
普世价值的批判者提出:所谓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只是西方的思想,提倡普世价值,就是要将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向中国人灌输,最后只能达到西方的反华阴谋。
下面从三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 来自西方的思想是否能学习和接受?
应当承认,普世价值中一些主要理念首先是西方国家的思想家所提出的。但是我们要问:是不是来自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就不应该学习和接受?
在中国,这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自明代到清代,西方文明逐渐地传入中国。在中国朝野,就产生应该怎样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清代后期,以严复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将西方学术名著介绍到中国,如《天演论》、《 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法意》等。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学说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以张之洞为代表的维新派官员,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只赞成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理念。
因此,反对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和哲学理念的主张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19世纪60年代,几乎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同时,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严复留洋时的同学伊藤博文,在日本推行“脱亚入欧”政策,明确主张全面西方文明,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且学习政治、经济和哲学理念。他的主张在日本得到实施。使日本迅速地强盛起来。
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的不同的学习和接受的方针,导致甲午战争时中国的惨重失败。
新中国建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虽然马克思学说也是来自西方的。但由于当时中国接受的基本上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为内涵的普世价值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以致新中国前三十年,虽然有一定成就,但政治集权、社会动乱、经济停滞、人民非常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领域,学习西方文明对科学的重视;在经济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市场经济体系;在政治领域,借鉴西方经验,初步建立起民主与法治。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方针使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上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事实说明,学习并接受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对于中国是十分有利的,并且是必需的。
认为普世价值是来自西方的思想体系,因此不应该学习和接受的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前辈们的思想,距离很小。
2, 普世价值的各种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普世价值中的一些重要理念(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已经提出,在后来的二百多年中,普及到全世界。在普及的过程中,经过各国一些杰出的政治领袖或思想家的创造性发展,将这些理念与各国的国情、文化、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相结合,内容得到许多充实和多样化。
例如印度甘地(1869—1948)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创导的非暴力主义就是将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和印度的传统宗教的“不杀生”、“不伤害”教义相结合。他带领印度人民,自1920年开始,持续不断地开展非暴力斗争,终于在1947年赢得印度独立。在他的影响下,非暴力斗争后来成为许多国家或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重要策略。
又如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1866—1925),他的思想体系充分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博爱、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而他也十分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参照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主张,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他在民主的理念上有不少新的发展。他主张在西方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三权分立之外,吸取中国古代的经验,增加监察权和考试权,而形成他所谓的“五权宪法”。三民主义的理念在中国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
甘地和孙中山都是东方社会的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的事例说明:即使是西方思想家首先提出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也在东方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实、丰富和发展。
3,普世价值中重要的思想范畴并不全部来自西方
不能说,普世价值中所有的范畴都来自西方,其中有一些重要范畴(如人本、仁爱、和谐等)最早并不是西方提出,而是东方或中国所首先提出。
1)人本:“人本”是普世价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许多其它理念,实际上都建立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之上。而“人本”思想,最早并不是西方提出,而是东方或中国所提出。
孔子基本上是无神论者。在他的世界观中,并没有“神”的位置。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孔子提出的“爱人”、“事人”,就是一种人本思想。
欧洲文化从希腊神话开始,“神”或“上帝”一直具有最高位置。特别在中世纪(公元后5—15世纪)更是以“神本论”为垄断性的思想。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才逐渐以人本论替代神本论。而在这个替代过程中,受到过中国思想家的影响。
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之一伏尔泰认真研究过孔子的学说。在他的《道德论》中写道:“孔子的道德是唯一正确的人们所能接受的道德。孔子是人不是神,因此,孔子的中国是非宗教的,孔子是提倡宗教自由的代表。”(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伏尔泰提到的孔子的“非宗教”、“是人不是神”以及孔子“爱人”的道德,就是孔子的人本思想。
2)仁爱:前文已经提到,西方思想中的“博爱”和孔孟的“仁爱”,其基本内涵是很接近的。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耶酥说过:“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
孔子和耶酥的观点,多么相似。
孔子的生卒年代是551—479 BC;耶酥是公元元年出生的,比孔子要晚五百年。因此,仁爱(博爱)的思想应当说是中国首先提出的。
3)和谐;和谐思想是来自中国古代哲学,而不是来自西方。“和谐”应列入普世价值的问题,下面会有讨论。
总之,应当承认,普世价值中一些重要理念是西方思想家首先提出,对于这些来自西方的优秀的思想,中国应该认真学习并接受。即使是来自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它们在全世界普及的过程中,都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政治家或思想家的充实和发展。普世价值中也有一些理念是东方或中国的思想家首先提出。因此并不能说:普世价值只是来自西方的思想。应当说: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思想材富。如温家宝所说:“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五、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学说
17—18世纪西欧产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开始壮大。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为追逐利润,对工人阶级有较严重的剥削。为工人阶级谋求利益的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社会主义思想家中,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最为深刻。他们两人共同创立了一套以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和无产阶级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学说。人们称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全世界有很大影响。中国共产党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而建立和活动的。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依然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指导思想。因此,在中国讨论普世价值问题,不能不面对普世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关系问题。
学术界和舆论界有人批判普世价值,认为:普世价值和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样的论点,在中国上世纪的50-70年代,在思想界是占统治地位的。今天,这种论点依然存在。
普世价值和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吗?事实并非如此。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生活在19世纪,是在启蒙运动之后。他们两人都是德国人,早期都属于青年黑格尔派,接受过系统的西方哲学的教育。科学、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理念在他们思想中,是植根很深的。
这里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普世价值中几个基本理念的论述:
1,关于科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47)中有一段话:“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一段话不充分说明马、恩对于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的高度肯定吗?
2,关于民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中明确地陈述:“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在这里,国家制度……确定为人民自己的事情。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
这一段话说明马克思对于民主制和人民主权的充分肯定。
3,关于自由:《共产党宣言》(1847)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段话是马、恩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他们期望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而前者是后者的必需条件。这是对“自由”理念的崇高评价。
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普世价值中的主要理念都是肯定的。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是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劳资之间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他们的学说中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并且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求。因此,他们有时也以阶级性来评价各种思潮和制度。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76)的引论中说“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这一段话,既肯定了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伟大”,同时又指出“正义”、“平等”、“人权”、“民主共和国”等理念的阶级局限性。
但是,19世纪后期,随着形势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政党的合法存在和普选制的确立等),恩格斯在他晚年,对于“民主共和国”等概念的看法,有根本性的转变。他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一文中说:“如果说有什么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他要求将“一切政治权力集中在人民代议机关手中。”
他的意思是: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资产阶级可以利用,工人阶级同样可以利用。他不再将“民主共和国”限定为“资产阶级的”,而对于“民主共和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民主共和国”的概念包含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多项普世价值的范畴。恩格斯对于“民主共和国”的肯定,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普世价值在认识上的更为全面的肯定。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普世价值还有新的发展。马克思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是谋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群众、弱势群体。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广大弱势群体的关怀,是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本意。前文在普世价值的十个范畴中提到“公正(正义)”,指的就是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公正对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助。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学说在世界传播后,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巨大冲击作用。全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从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在经济运行机制上,都在吸取社会主义的因素,以摆脱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实现国内的阶级矛盾的缓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在他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对于这个问题,有很清楚的阐述。
在这个背景下,“公正(正义)”的理念在西方世界得到重视。美国哲学家罗尔斯(1921—2002 )写出《正义论》。他提出的原则是;“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不但(1)可以合理地指望符合每个人的利益,而且(2)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地位和职务联系在一起。” 他谈到“所有人”、“每个人”,就体现了他关怀到所有弱势群体。这里就有马克思学说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公正和正义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普世价值的重要贡献。
如果将普世价值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是和马克思学说对立的思想,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学说的很大误解。
六、和谐思想和普世价值
西方文化中有“和谐”的思想元素,例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两句格言:
什么最智慧?——数。
什么最美好?——和谐。
但是将“和谐”作为一种指导性思想,并且有理论性阐述的,并不是来自西方文化,而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中国古代一般用一个“和”字表达和谐思想。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和为贵。”(《论语•学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将“和谐”作为世界的光明大道,充分说明“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05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我认为,这是对当代国际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他的论述充分说明:和谐思想和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友爱(仁爱)等普世价值是融合在一起的。
应当指出,在当代,和谐思想是一个新理念。它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1,国内的和谐社会:阶级和谐是当代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方向。马克思时代是资本主义的初期,在阶级矛盾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重的历史背景下,马、恩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恩格斯晚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后,工人阶级有可能参与合法的议会斗争,恩格斯已经不赞成继续用暴力斗争的方法。恩格斯所倡导的民主社会主义(王家典《恩格斯—民主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奠基人》)在欧洲许多国家取得成功,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事业有很大推进,形成了阶级矛盾得到调和的趋势。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有阶级和谐的内涵,是符合当代世界的社会大趋势的。
国内的和谐社会不仅是阶级和谐,还应包含不同民族、宗教、文化间的和谐,也包括不同社会各种关系(家庭、学校、社团等)的和谐。
2,国际的和谐世界:普世价值的有些理念虽然来自西方,但西方国家并不一定都遵循普世价值(下一节将讨论这个问题),出于自己国家或民族利益的驱使,有些西方国家发动战争,霸占殖民地,侵略他国。在19-20世纪,充满了这样的历史。直至最近,这样的事件并没有终止(如伊拉克战争等)。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对于全世界都有吸引力和指导性。
3,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谐”理念包含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个理念完全符合当前全世界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共识。
“和谐”思想是不是具有普世性呢?根据前文提到的普世性的两个要求(人的本性所具有,现代文明所必需),“和谐”思想都是符合的。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达尔文说;对于社会性动物,“一些社会性的本能会使一只动物在他的同类的群体中感觉到舒服,即所谓乐群之感。”(《人类的起源,第四章》)。我们经常见到幼儿园的儿童都乐于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可以相信,人的和谐相处,应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
至于和谐是现代文明所必需,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得到阐明。特别是到了21世纪,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各国人民的和谐相处,是更为肯定的事实。
因此,我认为,“和谐”理念应当列入人类的普世价值。事实上,自从中国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以来,已经得到愈来愈多国家和人民的赞成和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以及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大“和”字,就是中国向全世界传播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当然,要使“和谐”理念被更多国家和人民所接受,还需要我国各界(政治界、外交界、学术界、舆论界、文艺界等)的持续不断的坚持和努力。
七、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
普世价值的批判者中,有人提出,提倡普世价值,就是要求在中国实行急进式民主,这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是有害无益的。
他们没有将普世价值的理念和普世价值的实行形式区别开来。
普世价值中的各个范畴,只是一种原则,或一种理念。这些原则或理念的实行形式可以因不同国家的国情而多种多样。
以民主为例。在政治上贯彻民主原则的各国,其国家的政治体制可以很不相同。美国是两党制的总统制;法国是多党制的总统制;英国是保留女王制的内阁制。
中国当然也有自己的国情。
普世价值只是提出民主原则,并没有要求必须是急进式民主。在中国,渐进式民主更为适合,更符合多数民众的利益。在这方面,我和普世价值的批判者,并没有分歧。
民主是现代国家必需的政治原则,但是,一个国家要达到成熟的、完善的民主,往往要经历曲折的、痛苦的过程,例如法国经历了1789年暴力性的大革命;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德国、日本经历了军国主义的兴起和失败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军事政变等事件。中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的大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急风暴雨式的民主并不适合中国,稳妥地、渐进地推进民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当然,“渐进”并不是停滞不前,人们希望的是每年都能见到一定的进步;在条件成熟时,也能加快进步的步伐。
总之,中国应该接受普世价值,而普世价值在中国的贯彻,需要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八、普世价值和政治现实
批判普世价值的重要论点是:西方国家口头宣传普世价值,而实际上,所作所为,都违背普世价值,因此,普世价值只是他们骗人的谎言。
这种论点是没有将普世价值和政治现实区分开来。
以美国为例,美国从政府到人民,是接受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执政时,完善了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的体制,使美国的民主制不会变成专制。
1862年,林肯发表著名演说,提出:“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美国在1787年制定宪法,经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都体现了民主的进步。
应当说,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在实践普世价值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
对于美国民主,中国共产党曾经给予充分肯定。1943年新华日报在美国独立纪念日发表社论,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些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家和行动家,对于美国的战斗民主主义及其在世界史上的进步作用,从来都是给予高度的评价的。”社论最后的口号是:“七月四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
即使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向美国的在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方面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
但是与此同时,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也能见到美国从它本国(特别是本国的财团)的利益出发,做了不少不符合普世价值理念的事情。例如: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支持独裁而亲美的政权,压制民主势力;在没有联合国同意的条件下,发动侵略伊拉克的战争,导致66万人丧身,实际上达到控制伊拉克石油利益的目的;以颜色革命的形式,强行推行西方式民主,干涉别国内政等等。 美国国内在人权方面也有许多违背普世价值的举措。例如,美国监狱的虐囚现象很普遍。据美国司法部2007年12月统计,全美在押犯人中共有60500名罪犯遭遇过性侵犯等等。
美国政府每年在发表人权报告,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人权状况。中国政府也针锋相对地发表《美国的人权状况》。我认为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当然,我们不主张国家之间互相干预内部事务。但是,“人权”是普世价值,美国既然批评中国,中国也有权批评美国。这就是普世价值的功效。如果我们根本不承认“人权”,在国际舆论界和外交界,对于我国都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对于西方国家违背普世价值的各种政策和举措,我们合理的对策,决不是否定或批判普世价值,而是以普世价值为依据,为武器,对西方国家进行外交斗争。国外关于我国有违背普世价值理念的各种批评,凡不符合事实或恶意的部分,我们可以据理批驳;对于有事实根据的批评,我们也不必采取完全抗拒的政策,而应着力于改进我们自己的政策和工作。
我国领导人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但我国2008年发生了年贵州瓮安的恶性事件和有毒奶份事件。 如果西方学者以中国有瓮安事件或奶粉事件为例,批判或攻击“和谐社会”理念,说中国的“和谐”都是骗人的。我们(包括普世价值的批评者)都是不会同意的。
因此,我们也不能以西方国家的违背普世价值的事例来否定普世价值本身。如果中国抵制或否定普世价值,对西方国家并不能构成损害,受损害的只是中国自身。
九、普世价值与中国进步
普世价值和中国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
2006年中共中央16届6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社会主义荣辱观。
普世价值的批判者可能认为,不是普世价值,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是推动中国进步的思想基础。他们是将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立了起来。因此,我们需要来讨论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前文已经谈过,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是相融合的。这里着重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由此也阐明普世价值和中国进步的关系。
1)爱国主义和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普世价值是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对于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关系的论述。
孙中山在1903年的《驳保皇报》一文说:“彼(《保皇报》)开口便曰爱国,试问其所爱之国,为大清国乎?抑中华国乎?……若彼所爱之国为中华国,则不当以保皇为爱国之政策”。
陈独秀1919年在《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一文中说:“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他说,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所谓“大众的”,他说,就是“民主的”。
可见,孙中山、陈独秀和毛泽东都是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全国人民爱国的目标,应该是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都离不开科学、仁爱、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本、人权、公正、和谐等普世价值。例如,离开了科学、民主和法治等,国家能富强吗?
因此,我们要发扬的爱国主义,是和科学、仁爱、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本、人权、公正、和谐等普世价值相结合的爱国主义。
2)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008年9月19日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胡锦涛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
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的理解是:首先,中国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或其他主义;同时,中国要建设的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世界上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呢?按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的说法,就是三个垄断: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对经济利益的垄断,对真理的垄断。即,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上实行严格控制,禁止思想、学术、舆论自由。“三个垄断”是与普世价值完全背道而驰的。
中国在上世纪50-70年代,名义上是建设社会主义,事实上也是实行苏联式的“三个垄断”。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人民民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等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是相融合的。
近一百年来,中国从清代后期一个贫穷落后、受尽欺辱的帝国,转变成为今天一个屹立于世界的初步现代化的大国,走过了四个关键性步伐: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说:“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
五四运动时,陈独秀等引进的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说:“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
1978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说:“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008年5月7日胡锦涛和福田康夫在东京签署《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声明中说:“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
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的关系到中国进步的重要论述中都肯定了普世价值或普世价值中的有关理念。
可见,普世价值推动着中国一步一步地前进。
总之,完全没有必要将普世价值看成是西方国家反华的舆论手段。普世价值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是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是当前和今后,推动中国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必需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