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600期非同凡响


 

    午餐时间有点空,最终决定不去吃了,把周末关于《三联生活周刊》第600期的读后感写出来。这不是一本杂志的自我庆贺,而是中国当代媒体人、特别是新闻类综合性周刊集大成者一次群体回述,值得记住。

    上周看到朱伟宣布第600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制作完毕,我就天天在女儿学校门前报摊上等着买,以至于看摊的大爷一看见我就说:“别急,周四一早就有了。”于是在上周四一早,送完女儿后买到了这一期。封面的照片大家都很熟悉了,头发还很多的朱伟以及头型还很板酷的苗炜和同事们在净土胡同小楼的楼梯上意气风发。

    这的确是三联创业历史与其精神气质最好的纪念。净土胡同,因而名而充满理想情怀,像极了创办这本杂志的诸多牛人们,也像极了三联这个数十年不倒的文人书店。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联生活周刊在经历了诸多起伏后,完整地见证并参与、推动并引领了当代中国新闻类综合性周刊的全过程,且成为其中的优秀者。

    这就不是简单地可以用幸运总结的。其中既有朱伟和他的团队15年来的坚持,更有当初三联高层董秀玉这样的决策智慧,还有包括杨浪、钱刚、方向明等诸多人等的心血凝结。这哪里是一本杂志,根本就是当代中国媒体人以及知识分子直面公众的一次智勇狂欢,是虽不可复制但必应借鉴的传媒市场化教科书。

                      

    从月刊到双周再到周刊,15年,600期,无论如何都是一项浩大到近乎伟大的工程。我相信,像我这样40岁上下的人,在这十几年青春奋斗的岁月里,都曾从三联生活周刊里取得精神上难得的温暖与共鸣。它让我们看到新世界的希望与梦想,让我们有勇气与能力直面人生的不如意,让我们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可以有一点点自我得意和自我放松,让我们在丰衣足食之后仍然常怀经世济民之心,扶危济困之情。

    相对于另一份堪称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编年史的重要媒体《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更多了一份从容与大气,多了一些包容与务虚,多了一丝现实与柔软,它不鼓励激烈到极端的愤怒,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清晰的人本立场与公平诉求。实际上,或许因为三联生活周刊不时的风花雪月和小资滥情,它许多足够严肃的深度题材,比如李鸿谷成名之作《贪官李纪周》等,反而在今天没有让太多人记得。

    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但也恰恰可能是生活的本意。因为有太多的悲伤我们需要抚平,有太多的黑暗我们需要超越,而抚平与超越的利器,就是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三联生活周刊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亦在这种期望。

    看看苗炜操刀的两所大学的报道吧,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你一定会迷失在他和同事们的叙述中,我确定,那不是单纯的崇洋媚外,而是对于人类可共享的教育与思想,艺术与人文,科技与知识的欢欣汇聚,那是人人可以心向往之的当代读书理想国。或许这种描述只是一种梦境,但我们需要这样的梦境,这是我们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向往并为之奋斗的鼓励和勇气之所在。

    所以,我不准备用最严格的新闻专业主义眼光去总结三联生活周刊的600期,因为新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生活本身,需要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需要有庙堂江湖,光怪陆离。我也不准备用最严格的财经专业精神去质疑它越来越多疑似软文的商界访谈,因为生意本身就无处不在,生意就是生意本身,需要有妥协沟通,礼尚往来,需要有三教九流,无孔不入。关键的关键,就是不要低俗,不要浮夸,不要伤天害理。

    在我看来,这本中国迄今最像杂志的,最不变态的每周出版物,万千知识者、特别是成长中的城市中下阶层,可以保持梦想与希望的一个重要寄托。

    所有试图以新闻拯救中国,以报道维系公正的狂热新闻圣徒们,静下心来,想想一个变化中的社会,包括我我们自己在内的人全面的多样的复杂的冲突的精神需求,然后再回望三联生活周刊的600期,您或许会同意:伟大其实就是回归平凡与常识,就是尊重人性和温情,而非故作高深,故显高难,亦非不食烟火,不问人情。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