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量化宽松所带来的“热钱”冲击,周小川行长日前提出了"池子"理论,从而引发了热议。
如何面对“热钱”的流入?周小川回应:中国目前的外汇体制还是对资本项目有管理的体制,不正常的资本项目的流入,要么进不来,要么必须绕道而行。对于已经进入国内的资本,要在总量上实行对冲。他解释:“短期的投机性资金要进来的话,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让它泛滥到整个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去。那么,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时候,把它从池子里放出去,让它走。这样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在宏观上能够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对于这里的池子,人们有许多猜想。有人说是外汇储备,有人说是股市(因为股市泡沫的破裂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要比楼市泡沫的破裂要小得多,据说这一看法符合许多投资者的直觉),也有人说,这是“有一点哲学层面的味道”,是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等。
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实际上意味着当外国的金融资本进入中国时,政府有权力对其用途进行规定,如政府可以规定其不能流入股市和楼市等。这种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不仅中国有,美国也有。例如,美国对股权投资就有限定,如不容许中国资本购买美国的石油公司等。而事实上,美国对外资最为欢迎的投资领域是其国债,中国的央行就买了美国的许多国债。
因此,在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所谓的“池子”实际上是指被规定的外资投资领域。而周小川行长的“池子”理论实际上是中国政府(不仅仅是央行)对付“热钱”的一整套政策、规定和工具。
先让我们讨论一下这里的“池子”,即所谓被规定的外国金融资本的投资领域。个人认为,股市决不是一个合适的“池子”,当然,楼市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就短期资本而言,债券最为合适,可惜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债券市场。但很有意思的是,央行却为了冲销大量的外汇占款而发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据,俗称“央票”。就准备滞留时间较长的外国金融资本而言,则可以容许他们组成基金,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对中国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这实际上起到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做出贡献。这样一种股权投资形式在天津的滨海新区等地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应该予以推广。
因此,对付“热钱”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外国金融资本的流入,政府(央行会同商务部等)因明确规定其投资领域,即建立及所谓的“池子”。
2)由于外国金融资本流入中国的另一动机是赌人民币升值,因此,中国还应明确对外宣布:未来人民币升值每年不超过一定的幅度,如2%。这也符合周小川行长日前提出的(后来胡锦涛主席也提出过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是渐进式的改革。
3)这样一种渐进性改革也同时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继续在上海的外汇市场购买美元,以维护人民币不因热钱的大量涌入而大幅升值。与此同时,央行也能得以积累更多的外汇储备以应对未来“热钱”的大量流出。
4)央行发行新“央票”以冲销购买外汇所发行的大量人民币外汇占款,这为那些短期的“热钱”提供了“池子”,同时也缓解了因货币过分发行而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