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最近又在说: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阻止本币随经济的增长而升值,正在给它们自身造成通涨的压力,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则仍然过冷,从而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冷热不均。而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实在是不得已。如果不这样,失业率可能会继续上升。
人民币升值救不了美国,这已经无需多说。事实上,自今年6月份以来,人民币已经在不断升值。这里,我想讨论的是:量化宽松能救就得了美国吗?
据说量化宽松的目的是为了给美国的金融体系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表面上看起来,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美国的货币M2与GDP之比只有0.8,而中国则为1.8。因此,美国的金融体系缺少货币的流动。
然而,美国现行金融体系的一大特征是货币供给的内生化,即货币的供给完全有需求决定。这意味着只要经济社会对货币有需求,只要需求者能接受现行利率,他(她)就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既使商业银行此时没有足够的储备金,它也可以从其它银行或美联储借款来完成这笔贷款。
上述讨论意味着,在美国这样一种货币供给体制下,其商业银行体系事实上是不缺乏准备金的,只要有需求,商业银行是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而增加其储备金。正因为如此,所谓的量化宽松,即通过购买国债而給银行系统注入更多的流动性(或储备金)没有必要,实在多此一举。
事实上,现行体制下,美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利率。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有双重作用。第一,来自于国内,即利率降低时,国内的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如房贷等)就会增加,从而刺激经济;第二,来自于国外,即当美元利率低于国际市场的一般利率时,国际资本市场就存在着套利机会。机构投资者们会首先以非常低的利率成本在美国境内获得美元,然后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把它换成欧元(或日元),再用这些欧元(或日元)去购买欧洲(或日本)的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显然,当机构投资者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把美元换成欧元(或日元)时,美元的供给增加,而需求则相对减少,于是,美元贬值,欧元(或日元)升值。这样一种汇率变化被认为将促进美国的出口,从而刺激经济。
遗憾的是,美国的利率已经够低了,但经济仍然不见好转,这说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当一个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或者说,其利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但经济仍然不见好转时,从需求管理的角度讲,唯有财政政策(即来自于政府的直接需求)才能挽救经济。而伯南克自己也承认,单靠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救不了美国。
这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两年前,保尔森在国会山庄上为美国财政部跪出了7千亿美元。但美国财政部的这7千亿美元并没有产生大规模的政府直接需求,其中的大部分投入到美国金融体系的这一巨大的窟宠之中。我们能再次期望盖纳特有这个魄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