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罡
湖南人,洞庭湖的南边,曾经有着一群又一群的人集聚。如今,她成了一个响彻华夏大地的名字,为他人羡慕称道的人群。
湖湘,一片酸性的红土地,调以湘资沅澧的汁液,哺育被他省人士誉为“浓缩就是精华”的五短身材、大眼睛、一身傲骨的男男女女。
湘,古楚的部分。屈原游湘沅而弄兰,贾谊驰马而忧郁,柳宗元爬山抚性,刘禹锡坐日叹息,古湘的山水,吸咐着文人的气息。文人,懦弱忧郁却被操纵的工具,只能暂养孟子的浩然之气。同为湘地,同为文人,辛弃疾统营飞虎守潭州(今长沙河东营盘街),岳飞驻军赤石坡(长沙河西岳麓山)。操戈抗敌的子民,全是饮湘水的平民。
这个被称作湖湘文化源头的地方,可以悉数不计其数的文武杰士:隐居衡阳石船山下的王夫之,倾身史著;梅山的陶澍,宦游闽浙,活跃在江南文人中;宝庆(今邵阳)梅乡魏源,一心海国图志,为清呼叫师夷长技以制夷;拥有兵权的曾(国藩)、左(宗堂)、胡(林翼)、彭(玉麟),支撑着将倾的晚清朝廷;清末年间,百姓起义此起彼伏,新宁县举人江忠源首先看透时局,在新宁县境内建立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名曰“楚勇”,后来成为曾国藩组建湘军的模式。江忠源旗下的刘坤一、刘长佑、刘光才等都是清廷重臣。刘坤一先后四次问鼎南洋大臣、两江总督之职。虎视伊犁的沙俄,在左宗棠的棺材、曾纪泽的口舌面前化骨为泥。
矢志变法的谭嗣同,为了王朝的存续,洒血身天而笑,以死警世。民主志士黄兴,扛着共和大旗,结束了中国封建历史。喝资水的陈天华,给国人敲《警世钟》,呼喊《猛回头》,只能漂尸异国的海水。为了理想与事业,捐命又若何?
清末思想家魏源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魏源的思想堪称中华千古第一,此前从未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与魏源同时代的蔡锷,曾立志“流血救民”。这等慷慨豪气,更彰显了我中华民族义勇当先,救国安民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带领四万万中国百姓奋勇自强,最终使东方泱泱大国独立的毛泽东,更是湖南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刚刚建立新中国的时候,以铁肩担道义的豪情,支援朝鲜的抗美救国之战,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打败了立国以来无战败记录的美国,以及后来的抗美援越之战,使得美帝国主义至今都不敢正面交锋,那些至今心怀恐惧的美国政客,只是疯狂地叫嚣,要“遏制中国崛起”等等之类的言论。
有“铁面宰相”之称的朱镕基,在改革大潮中,冲在最前沿。及至后来腐败横行时,更是无私地高举反腐倡廉大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群群湖南人,不折不挠的湖南人,有着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浩瀚的历史长河,灿烂的古代文化,给长沙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原始社会时期的长沙,已与黄河流域沟通,成为江南文明较早的地区之一,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的一个侧面。
湖南,是我的故乡,古城长沙,清澈碧透的湘江,“天下第一洲”的桔子洲,风景秀丽的岳簏山,千年学府之称的岳簏书院,名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以及爱晚亭、禹王碑等都早已铭记于心并相当了解,还有“春风万里芙蓉国”、“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毛泽东的“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悠悠诗句,早就通过艺术的影子深藏于脑际。再就是长沙火车站顶部那个颇像红辣椒的火炬雕塑,每次路过都要抬头仰望。这不仅仅是对它极具长沙代表性标志物的认同,还有一个特别的用途,就是用她来辨别方向。无论旅途多么劳累,只要一看到她,一切又依然如故。长沙是那么的熟悉,我对她又是那么钟情!
生在湖南,倍感自豪!毛主席的家乡,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特别能吃辣椒的一群人。
我在北京多年,与朋友们每每谈及湖南,都会这么说:湖南是毛泽东的故乡,名人辈出的地方;湖南人特别能吃辣;湖南人特别能吃苦耐劳,聪明灵活……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湖南各种不同的文化,而长沙则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她最突出的代表。即使是一个初到长沙的人,也会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深深地体会到是那样的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