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肴怕不辣——湖南魅力之二


 
 
许罡
 
“青枝绿叶果儿长,辛辣甘甜任人尝。红妆串艳性刚直,亭亭玉立斗骄阳。”这首不知出自何处描写辣椒的诗,既是我国人民对辣椒色香味形的传神描绘,也是对辣椒情有独钟的湖南人性格的形象写照。
任何地方给陌生人的最初印象,无非是吃和住,作为湖南人,对家乡饮食文化且深切体验和感受,不能不说是非常之深刻。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王力先生曾在湖南住过一段时间,在对湖南人与辣椒的关系做过一番考证后有过精彩的描述,其中一段时这样写的:“辣椒之动人,在辣,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湖南人之喜欢革命,有人归功于辣椒。”
我所认识的一些泛北方人,就因为在长沙上过几年大学,就学会了吃辣椒,而且对湖南的辣椒都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可见,吃辣不仅是湖南人的共同特性,而且也是天南地北所公认。我在家乡生活20余年,算是领略了家乡无菜不辣的风味,即使是做汤,也要放一把辣椒。尤其是夏秋辣椒上市时,一些农家一日三餐的菜盘子里,无不是辣椒当道。记得小时侯,每餐都辣得嘴唇发烫、喉咙冒火,额头上冒汗,即使这样,也毫不犹豫地用手擦一擦脸上的汗珠,喝一大口凉水,然后再嘴唇哆嗦几下,又继续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一片片的辣椒。湖南与贵州、四川同是吃辣椒的省份,但人们对各自的描述又不仅相同: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一个北方小伙子,女友时一湖南姑娘,初次到准岳父母家做客,只做了两样菜:一样是辣菜,一样是不辣的菜。可是,准女婿吃不辣的菜叶被辣得热汗直流,倍感吃力,原因是菜里面只是没放辣椒,但锅上沾了很浓的辣味,做出来的菜叶狠辣。由此可见,湖南人的辣非同一般。
确实,那种朝天椒只有筷子头那么大,一寸长短,别看它这么小,却极具辣劲,有道是浓缩就是精华,辣不胜辣。
我也曾走南闯北,饱尝过云贵川的辣,他们的辣、尤其四川以麻辣为主,曾令许多人接受不了那麻酥酥的辣味。湘菜既辣又咸兼酸,味都不过重,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这也是现在北京的湘菜价位仅次于粤菜及上海菜之故。
每次路过长沙,都要在长沙逗留一两天。2001年春节,再次路过长沙,住在友人家。友人是《新闻天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那天中饭正值该杂志举行年终会餐,是在顺风楼吃的。湘地出生,吃湘菜并不希奇,或许是长途跋涉加上火车上的食物实在与个人口味差得太远,于索然无味之后,一顿咸辣香软、鲜嫩汁浓,感觉味道极佳。
熏腊和酸辣可以说是湘菜中最为常见的食物。名闻遐迩的湖南腊肉为烟熏制品,即可作冷盘,又可热炒,或用优质原汤蒸。这便是长沙的“腊味合蒸”,具有柔软不腻、咸香可口的特点。油炸臭豆腐又是湘菜一绝,这是一种似臭实香的奇异食品,在长沙街头的酒楼茶馆、大街小巷、食摊零担,几乎举目皆是。许多外地游客,甚至海外贵宾,品尝后无不赞不绝口,即使现在的北京,食者有口皆碑。水煮活鱼,汤清如镜,伴以紫苏、香葱、熟蒜,鲜嫩爽口,浸入肺腑,想来是鲜活与原初的缘故,活鱼、活水、活火,使湘江鱼“独步天下”。
在饭桌上,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怀着十分的诚意逐一敬酒,我曾表示酒力不胜,忙到了一杯可口可乐,却被宣传部一位领导阻止:“从北京回来的湖南人,怎么就喝饮料呢?要显示出湖南人的气度,不仅在北京要这样,回到长沙也要这样。”我也向他谈起,湖南人在北京不是以酒著称,而是以辣享誉。说完连吃了几只朝天椒,颇富湖南人的辣椒性格。那位宣传部的领导曾向我谈到湖南人的辣椒性格说:辣椒色红如火,形瘦削尖锐,既像毛笔的毫尖,又像长矛的矛头。辣椒的形象使人想到够狠,够辣,够烈,带着烧灼感。常吃辣椒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辣和烧灼给人带来的疼痛感是相同的。对湖南人的性格,省新闻办的一位同志用打架作比喻,湖南人打架时总是边吵边打,文攻武略一起来,整个一个文武全才,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要么只打不吵,要么只吵不打。这样的描述让我又想到辣椒,那味道,是既攻心又辣口,既感到疼痛,又感到灼热,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酸辣狗肉是湖南人很具特色的菜肴之一,更是长沙高档餐馆的名菜。在我国民间有“天上的飞禽,香不过鹌鹑,地上的走兽,香不过狗肉。”又有“香肉”之美称。民间还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的谚语。湖南人喜食狗肉,烹制方法多种多样,上宴席待客,成为湖南风味名菜,如酸辣狗肉、红煨狗肉、红烧全狗等。名扬京城的毛家菜馆的干锅狗肉更是一绝。
剁椒鱼头更是闻名京城的名菜,其既辣又鲜的味道无不令人称道。白辣椒炒鸡珍让人看不出有辣椒,却有饱含辣味,是因为白辣椒惟湖南所独有,它既能增添菜的颜色,又可于无形之中显现菜的辣味,妙不可言。
麻辣田鸡腿麻辣香酥,味鲜可口,是下酒的好菜。
总之,湖南菜肴中,无不体现出“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