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纺织业迎来产业转移的机遇


  重庆纺织业迎来产业转移的机遇

  纺织业是民生产业,对于促进就业、拉动消费都有很大作用。纺织工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其中棉纺、丝绸、毛纺等行业的原料与农业息息相关。纺织行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关乎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行业的2000万产业大军中,70%是农民工。1400万农民在纺织服装企业里打工,如果按照年收入1万元粗算,纺织服装业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400亿元,提高了1000多万个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

  虽然2010年年的纺织业上市公司要面临人民币升值以及棉花价格上涨的两大压力,但大部分纺织业上市公司都保持着较好的涨幅。纺企第三季普遍盈利,处于纺织产业链的上游的纺织品及化纤板块,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是由于内外销市场的好转以及产品售价的提升较好地消化了成本上涨的因素。考虑到上年同期低基数因素的影响,纺织品及化纤板块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尤为显著。

  据悉,国内棉花期货价格到了8月以后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目前较八月初上涨了超过20%。棉花价格上涨对于品牌服饰企业影响有限,有市场基础的品牌大多可通过提价、新品战略等转嫁,秋冬装提价幅度普遍在10%以上,且折扣力度也明显缩小。而对生产型企业来说,普遍利润率较低,对原材料价格变动比较敏感,很难依靠自身的能力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拥有资源或者产业链一体化的公司相对影响小。

   业内人士分析,纺织企业业绩普遍增长的原因,一是因为基数太低,二是因为市场需求增长。不过,考虑到后期,在内外销拉动作用减弱的情况下,纺织上市公司总体能否保持当前的盈利态势仍值得担忧。数据显示,国内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发布的7月PMI指数为51.2,连续三个月下滑。虽然当前制造业经济仍处于扩张区间,但增速已开始趋缓。

   除需求减弱的因素外,纺织企业还将面临棉花价格高涨的威胁,考虑到企业在棉花库存用完的情况下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的话,将为纺企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有业内人士担心,内外需求拉动作用的减弱、原料的持续高位以及产品售价回落将增加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以后的总体业绩增速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可能出现回落。

    据有关研究指出,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价格上升,导致订单的流失,外商订单将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目前,中国的纺织业盈利水平大约在2%-3%,如果升值2%,中国的纺织业就会处于全行业亏损的状态。如果人民币升值5% 近半中小纺企将倒闭,理论上计算,因成本中可贸易品的存在,内销产品的利润率应上升。如果动态分析,外销产品利润率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的“外转内”,内销的“升值优势”很快消失。

    关于棉纺织业:棉纺织行业中原料占成本的65%,80%属于可贸易品,根据对行业相关指标统计,设定棉纺织的平均毛利率为10%。棉纺织行业以棉纱、坯布等初级产品为主,因与国际价格连动的原料占比较高,附加值较低,议价能力较弱,90%的升值压力由自己承担,出口相对受损程度较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棉纺织出口依存度为20%,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3.19%,如果动态分析,因棉纺织为服装的上游,服装的出口受损也会向上游传递,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棉纺织业略高于3.19%。

    关于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中原料占成本的60%,90%属于可贸易品,根据对行业相关指标统计,设定棉纺织的平均毛利率为12%。毛纺织行业虽然羊毛原料主要靠进口,但因产业链较长,附加值较高,产品的议价能力强于棉纺织而弱于服装,出口相对受损程度较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毛纺织出口依存度为27%,人民币每升值1%,毛纺织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2.27%,如果动态分析,因毛纺织也是服装的上游,服装的出口受损也会向上游传递,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毛纺织业略高于2.27%。

    关于服装业:服装业中原料占成本的55%,30%为可贸易品,根据对行业相关指标统计,设定棉纺织的平均毛利率为14%。服装行业等深加工产品因包含的劳动力价值较多,比较优势明显,其价格比国际同类产品低15%以上,因此议价能力较强,假设通过提高外币标价可以传递40%升值压力,出口相对受损程度居三子行业中游。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服装业出口依存度为60%,服装业因出口依存度最高,受损最大,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6.18%,如果动态分析,服装的出口受损也会向上游传递,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服装的受损程度略低于6.18%。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制度及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执行不规范。由于缺少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产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企业利润向中间环节转移较多,而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为整个产业供应链利润的10%,对进口的依赖度超过了65%。我国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不仅表现在高端纺织设备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尚有较大差距,纺织服装的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寥寥无几,全行业的利润率仅3%,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

   纺织业业内专家认为,从中国环境看,纺织业难点是“三率两价”,即利率、出口退税率、汇率和劳动力价格以及原材料价格。除此之外,还有加工贸易保证金和棉纺织企业棉花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税率不相统一的政策。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在纺织企业的成本中,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约为60%至70%,人工成本约占10%至15%,中国原材料价格2008年更是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此外,2008年7月1日起中国销售电价提高2.5分钱/度,纺织行业一年就将增加用电负担约37.5亿元。人力成本的上涨幅度每年也在15%至20%,新劳动合同法很多地方缺乏可操作性导致纺企“招工难”情况加重。据有关部门近期的抽样调查,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环保等叠加到一起已经令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了20至30%左右。

  由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棉纺织技术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迅速发展。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推进技术进步,逐步提高棉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棉纺织技术传统技术装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中国纺织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四阶段中的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生产要素优势,容易彰显产业成绩,但也非常脆弱,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降低或相对减弱很容易给产业发展带来重创。这就迫使中国纺织产业必须加快把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和低成本的扩长模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上来,并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重庆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重庆的纺织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庆纺织业迎来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印染环节是整个纺织行业中利润较大的环节,不受棉花涨价影响,完成污水处理技改,节能减排,重庆纺织印染企业依然有竞争力。重庆纺织企业应克服目前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调整的困难,抓住纺织行业发展的机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遏制低效产能的盲目扩张,预计未来5-10年纺织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会贯穿发展全过程。

  棉价疯涨 众纺企不敢接单被迫停产       

   “用工荒”蔓延长三角

  经济结构病根出在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