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和政府介入正在改变国内PE行业--安邦咨询评论


国企和政府介入正在改变国内PE行业

西方科学史的发展有一个比喻,当科学攀上一座高峰时,往往发现宗教早已占据山头。但显然科学只要攀上一座高峰,也很容易赶走宗教。而目前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PE)行业,国企和政府的进入,对外资和民营资金正产生挤压效应。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前11个月,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集148只基金,募资总量达到100.98亿美元,较2009年全年涨幅分别高达57.4%72.4%;而与2008年的历史高点比较,涨幅也分别为27.6%38.1%。资金大量进入PE,对于融资困难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的成长非常有利。因此PE规模的增长总体是大好事。

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速仍比较快,因此中国PE的潜在回报率较高,加上国内创业板的开设增加了套现渠道,这引起了国企和政府资金的浓厚兴趣,并且凭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安邦研究人员日前参加了一个PE会议,了解到政府和国有企业正大量进入PE领域,开始改变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最典型的就是不久前杭州市政府与摩根士丹利共同成立的人民币基金。国有银行、国有金融集团、地方政府正在形成一个所谓“机构PE”的群体,这与国外引入的那种纯私人的PEVC很不一样。它们有充足的资本,国企的资源和社会关系更令其如虎添翼。

比如,建银国际的筹码之一就是向被投资企业提供配套融资服务,这实际上是把投资与贷款捆绑在一起了!连TPG这样的美国大鳄都说,建银国际在中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Dealog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各投行参与总交易规模排名表上,建银国际在中资投行中名列榜首,参与全球股权集资规模高达541.3亿美元,共27宗股权集资交易,大幅领跑同业。而建银国际是2006年起才开始介入直投的。再拿杭州市政府与摩根士丹利共同成立的人民币基金来说,在杭州,甚至杭州周边地区,有哪个民营PE还能与其争锋?这种变化,将极大地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和从业处境。

在产业领域,国资要与民争利,民营企业根本不是对手,盈利状况良好的日照钢铁被接近于亏损的山东钢铁吞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如果在PE领域,国资还要与民争利,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民资和外资(除非是与国资合作的外资)大踏步地后退,国资大踏步地前进。

近一两百年以来,从来没有一个竞争力强大,并且这种竞争力能持续的国家,是以国有资本为主发展起来的。国有资本效率低下是天然的缺点,也几乎不可能治愈。因此国资在PE领域的前进对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高,都不是什么好事。

目前,国内民间资金充裕,而投资实业的环境则没有改善的迹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压力将一步加大。如民营资本被国资挤出PE市场,将进一步增加国内楼市与农产品等多个市场的炒作动力,增加中国房地产调控的难度,也令中国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国目前虽然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但中国的软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本来外资和民资进入PE,可令不少得不到贷款的一些民营企业得到必要的资金,并有助于其成长起来,这是多方利益均沾的共赢模式。如国资大量进入以后,除了PE腐败可能将更为流行,创业板突击入股和IPO之间可能建立某种台面下的“潜规则”外,还可能令已经先天不足的创业板市场更不健康,同时令实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或许民资就不应进入PE这个领域。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就认为,中国的国情往往是有领导无法律,有资本无信用,根本不适合VCPE的生存。方风雷所遭遇的事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今年中国PE市场取得迅猛发展,但国有资本正悄然改变这个领域的环境,未来很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大踏步地前进,迫使纯外资和民资资本大踏步地后退。国进民退的现象在PE领域有可能重现,这将带来一系列的恶果。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