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票已久的五代POLO终于公布了价格,比上一代整体略高一点。这个定价看上去合情合理,也符合新车上市的规律,但事情似乎又没那么简单。
在新波罗上市之前,论坛上不断地曝出各种“减配”消息,价格甫一分布,又照例引来一片喊贵之声。关于车价,所有新车上市前都上演厂商和买家的博弈,厂商会通过各种渠道试探买会的口风,买家则会众口一词地指责厂商定了个黑心价——虽然此番网上论坛一边倒地认为新波罗定价偏高,但这也许只能理解为网友们例行公事,到底贵不贵,倒还可以详加讨论,最终还是以买家们用手中的钱投票为准。
网上论坛中,网友们认为新波罗偏贵的重要理由是“减配”。经热心车友孜孜不倦地求证,新波罗一项又一项“减配”被曝光出来,最著名的是那个后防撞横梁。这个潜伏于保险杠外壳下的东东原本默默无闻,装了的厂家不会引以为傲,不装的厂家自然更不会主动坦白。当某电视媒体以拆解商品车的形式,让市面上一些热门车型的屁屁集体走光,人们方才发现以日系车为主的车厂居然省去了那根横梁。一时间,日系车的偷工减料成为众矢之的,德系车则因为装了厚实的后横梁而成为安全模范。
省去那根横梁不会影响在吾国的碰撞测试成绩,也没有法规强制要求一定要装,也没有实例说明装与不装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安全性,但有一点是明明白白的:装了肯定比不装好。此番新波罗居然被曝出在后保险杠上做了手脚,一向在“安全”方面颇为敏感的德系车粉丝自觉很受伤,面对日系车粉丝时也脸上无光,群情激愤之下,某著名车友论坛的投票结果居然是:差不多8成的参与投票者表示会因为防撞梁的失踪而拒买新波罗。
网上言论自有其虚妄的一面,后防撞梁缺席事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尚待观察。不过,我们倒有一个类似的实例可供参考。
2006年,老“四眼波罗”改款为GP的时候,原本标配的“四轮碟刹”改为“前盘后鼓”,这一安全配置上的“严重缩水”与波罗“精品小车”的声誉和定位实在不般配,大众粉丝们也是抗议声四起。而且,GP的缩水之处并不限于这一处,车友们曝光出的“减配”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但说归说、怨归怨,GP的销量却因为售价大幅降低而一跃成名,并把小车销量王的名号一直保持至今。
新一代波罗的情形似曾相识,“减配”项目除了“后防撞梁门”,曝出的还有车门铰链、密封条之类的小细节,甚至ASR、激光焊接长度、底盘装甲面积等十分专业且隐蔽的项目也被“明眼人”拎出来说事儿。这些“减配”是否属实,还有待进一步求证,但有一点是要搞明白的,波罗毕竟是新一代,而且“增配”之处也不少,至于“减配”和“增配”两者相抵后会得出什么样的答案,是一个只有厂家才能算清楚的数学题。
新波罗的外观和内饰比上一代有明显进步,在不少细节上也有改进。甚至连“大灯高度调节”、“底盘两侧护板”这种极不引人注意的部分也恢复列装(“老四眼”时代曾经有过,GP时代已悉数减掉),这是否能说明它“厚道”的一面呢?
波罗的粉丝们都有一个“精品梦”,而这一美好梦想的发端就在于2002年“同步”引入中国的上一代波罗。当时,老“四眼波罗”在配置、做工、技术等方面都显著领先,当然,领先的结果是高昂的售价。这部“复杂的小车”并没有给大众中国带来想象中的销量和丰厚的利润,却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大众的高层公开承认把波罗带到中国来是一个错误,并屡屡产生把波罗从生产线上拿下的想法。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复杂的小车”虽不叫座但并不缺“叫好”,销量暗淡的它却有着极佳的声誉,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小型车的巅峰之作。正是在这个“精品小车”的光环护佑之下,2006年改款为波罗GP后,销量一发而不可收,迅速登顶,势不可挡。
相比“老四眼”,波罗GP确有不少“减配”之处,但瘦死的骆驼还能比马大,何况GP远谈不上“瘦死”,虽然“瘦”了一些,但毕竟还是“波罗”。能以比“老四眼”低出一大截的价钱买到一辆“新款波罗”,这让对波罗心仪已久却被价格挡住的车主们大感欣慰,纵然可以列出一堆“减配”之处,也仅仅是发发牢骚而已,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购买热情。
这个现象还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波罗当时改款而不“减配”,仍然维持“老四眼”的价格体系,除了收获更多的骂声,销量会有起色吗?
维持一个“精品”虚名而牺牲市场,还是背一些“减配”的抱怨而搏取销量?以一个生意人的本分而言,相信并不难做出选择。
拨开那些萦绕的浮云,方才发现,其实“减配降价”,无论对于大众汽车还是对于中国买家,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双方已经用销量达成了默契:买家们看似怨言纷纷,其实心里很清楚,他们是不会以“精品价”去买一辆“精品车”的;大众也很清楚,中国的买家们对价格格外敏感,他们会以较低的价格买一辆“减配车”,而不会以较高的价格买一辆“精品车”。
事实上,中国现阶段的市场上,根本没有“精品小车”的生存空间,曾经风光无限的本田飞度,由于维持了较高的价格体系,现在正在经历“活着还是死去”的痛苦挣扎,而且,原本小型车的地盘上,已经有日产颐达、骐达、标致307、现代伊兰特悦动等一批中级合资车侵入,小型车想卖贵一些,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新波罗基本维持了老款的价格体系,略高出一些。高出的这一部分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新车上市,制造成本会高出不少,随着销量的增长,成本才能得以摊薄,逐渐回落。至于那些“减配”之处,是控制成本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我们当然可以设想新POLO全系配备ESP、四轮碟刹,再上1.2T的发动机和DSG变速器,防撞梁、ASR、激光焊接、空腔注蜡、钢板双面镀锌、12年车身防腐、四门控制模块等更是一个都不能缩水,那么,这个波罗该卖什么价钱呢?别说多了,全系涨上一万块钱,还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呢?
歌中唱道:为何你不懂,只要有爱就有痛。你内心深处爱的是传说中的“精品小车”,却只能得到它的缩水版。其实,这点痛算什么?即便是缩水版也是精品小车之一种,好歹能买得起,总比踮脚才能够着甚至踮脚也够不着要好——宝马的mini倒是不缩水,但总归不是平民百姓的玩意啊。
“减配降价”就是“精品小车”的中国宿命,只是大众一门心思搞成本控制,不太顾及粉丝们的感受:也许你觉得这种小车“够用就好”,没必要太“复杂”,你去掉后轮盘刹可以,去掉后防撞梁也可以,去掉ESP更可以,但你好歹搞个齐全些的高配版,哪怕有价无市也可不至于让粉丝们感觉太丢脸;你可能感觉盘刹、防撞梁之类的无关紧要,但有的车主很在乎,你好歹搞个选装,让人家有个弥补缺憾的机会嘛。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