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货币政策很可能“明稳暗紧”


  明年货币政策很可能“明稳暗紧”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中央宣告了明年宏观调控政策基调:宽财政继续,松货币转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12月1日表示,明年中国货币政策、总量政策,肯定是趋于中性、稳健偏紧的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有效化解流动性压力,实现通胀预期管理目标,由于通胀往往起源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瓦解物价上涨的趋势,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必然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或者说成阶段性的首要任务。这也是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而财政政策依然保持积极的根源之一。在经济转型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创造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基础,有其产生和形成的科学合理性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并滋长通胀预期。

  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放松信贷条件与限制,让企业与个人增大贷款规模与投资规模,从而达到促进生产、扭转经济下滑的目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往往会突破这个极限。信贷的过量投放会改变市场的需求结构,快速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市场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涨价。

  据央行的最新数据,今年前十个月新增贷款规模接近7万亿,月平均量化数值达到7000亿,据此推算全年数值有8.4万亿之多,而10月加息和11月两度调高准备金率这三次货币政策调整,平均每次都要吸收和冻结3000亿流动性,那么年底货币政策举措就有可能冲减贷款规模约9000亿,进而全年实际贷款规模可能有效控制在7.5万亿左右。如此,今年的信贷规模就比去年缩减了21.79%,假设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含稳健的货币紧缩比例,那么明年信贷规模或将是今年的78.21%,即5.8655万亿左右。这一数据相对于2009年减幅高达3.7245万亿,几乎占今年7.5万亿规模的49.66%。

  有分析指出,货币财政政策重新合理组合,“宽财政紧货币”的内涵协调性道路,显示出宏观调控目标“一稳一松”的搭配格局,货币调控将面对更为复杂的新考验。由于稳健货币政策即将接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入执行期,而管理通胀预期需要过量流动性结构退出资产价格等领域,社会中发展经济的投资性资金需求,以及资本市场创新性金融投机性资金需求,都将面临一定程度的资金短缺和饥渴症,尤其习惯于货币拉动形态的那些经济结构,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和转型压力,比如像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等。

  高通胀压力、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依然高企是采取“明稳暗紧”的货币政策客观内在要求。芸芸众生、大量民企与中小企业是无缘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而那些能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获得新增贷款的单位与个人,虽然也会面临通胀的盘剥,但只要新增贷款所产生的利润高过通胀,其整体利益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以一定的幅度增加。高房价依然坚挺并有随时卷土重来之势,此轮稳健货币政策的背后,通胀高企和资产泡沫风险不减,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8%,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的空间有限,而多次加息或许才是现实选择,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质很可能将是偏向紧缩。“明稳暗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使中小企业融资艰困。

  稳健:货币管理回归常态必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