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理2.1-无为而治的核心就是大众本位


无为而治与大大众本位

 

以上的例子,已经证明,毛泽东与邓小平管理的精髓,就是无为而治,他们的组织特点就是大众本位组织,更确切地说,大众本位组织,实行的就是无为而治管理,要想实行无为而治,就要建设大众本位组织。

从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只有伟大的管理者才能实现无为而治,而普通的现代企业不能,根源在于精英本位,因为,精英本位,是大众本位的反面,所以无为而治从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大众本位组织或者无为而治的精髓是什么?

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做而弗使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业。”老子说,高明的管理者,以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不以说教为教化方式,听任万事万物的兴起,而不去做具体的指挥,施加影响也不参加个人倾向,成功了也不居功。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也,则无不治矣。”老子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肚子,消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体魄,使百姓没有奸诈计谋,没有过分的欲望,使有计谋的人,也不敢动,则可无为而治了。这样的管理主张,是引导人民,发展生产,不需要奸诈计谋,不过分发追求邪门欲望,只需要按规律办事,顺应自然,则可以无为而治了。

“大上,下知有之,。。。。。。其贵言也。功成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老子说,最好的管理者,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管理者是不肯轻易发言的,事情成功了,百姓不知道管理者的作用,以为是自己所为的。

如果管理者轻易发表自己的倾向,会掩盖大众的声音,管理者很容易成为真理的化身,姑且不论管理者发现的是否真理,至少会影响大众去发现规律发现真理。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文化的和科学研究的大发展,与管理者真理化关系非常大的!

管理者,应该不加倾向地引导众人一起求真理,行真理,发展真理不是管理者的专有权利,是大众的权利,需要人民去发现的,规律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无为而治的本质,是上无为而下有为,上若有为,必将影响下之有为。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熟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老子继续解释说,管理者少言,是合乎规律的,暴风不会刮一个早晨而不休息,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而不停,天地的力量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因此,按照道来办事的人就会合于道,按照德去办事的人,就合于德,不按道德(指规律)办事的人,就合于失。按德去办事的人,就得道,不按德来办事的人,也就失去道。

老子认为,管理者少言,是合乎规律的,暴风骤雨这些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持续作用,何况人呢?言外之意,管理者的影响不可能长久持续。而人,各有归宿,愿意按照规律办事的人,按规律办,就成功,不按规律办事的人,就失败,事情就是这样,能有管理者多少事呢?

总结起来,老子无为而治管理的基本精髓有如下几点:

 

1、规律性:世界是自有规律的,按规律办事是人的天性。

 

2、大众性:事业的主体是大众,所以,任何事业都是靠大众的,无论是发现规律还是具体做事,都是大众的职责。如果只有管理者才可以发现规律,那古代的皇帝,应该是著书立说最多的,而我们没见几个古代皇帝发现什么规律,而历史证明,世界的规律发展者,如老子、孔子、马克思都不是掌权者,都是大众的代表。

 

3、自主性:事业是靠大众自主来发展的,没有人喜欢别人的命令。

 

4、无为性:管理者的职责是选择道、传播道,引导大众按规律发展自己,不适宜发带有自己倾向的号令。

无为而治强调:管理者,不是真理的化身,管理者与大众都应按规律办事,大众不是围绕管理者转,而是围绕着规律转,才能使得组织走上真正强大的路。

一句关于管理的通俗老话说的好,管好一个组织,必须有个主义,这个主义当然不适合自己提出来的,比如新中国得以建立,那是因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当后来毛泽东亲自推广毛泽东思想的时候,就发展成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与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声音所覆灭”,理论忌讳来自于管理者自己的创造,最好来自于人类大众,理论来自于领导者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是领导者的地位决定的。

理论来自管理者,是组织不成熟的表现,极其不利于理论的完善于推广与执行。

 

总起来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管理者也一样,但是要想实现无为而治,管理者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变成大众自己想做的事业,变成大众的事业,从大众来为你服务模式,改成你为大众的事业发展而服务的模式,并且引导大众按规律去做这些事业,才能保证大众事业的成功,从而保证自己的事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