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房产不能复原居住属性


在我居住的京城东四环一个面积不大的所谓高档小区里,底商大概20个单元。200710月入住时,20个单元的底商大体租满:有中医堂,有咖啡馆,有新疆风味面,有绿色食品店,有西班牙洗衣房,有花旗银行,有药铺,还有三处房产中介店。那时的房价大体是每平米18000元,——现在已飙到35000元!而在房价飙升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底商中的面馆,咖啡馆,中医堂,绿色食品店渐次消失;而改换门庭的居然是9个房地产中介,加上原有的3家,区区20个单位的底商中房地产中介占去一半!老商家只剩下花旗银行,西班牙洗衣房和药铺。除了还新加一处“精品烟草店”之外,剩下几处单元空置着……

见微知著,这是否反映了当下房产投机的愈演愈烈?甚至反映了房产投机正在挤压百姓生活中其它同等重要的产业呢?为什么同样的租金成本只有那么多房产中介承受得起呢?

据《融资中国》杂志记者许隽隽相关报道:在1923-1926年美国的房产泡沫高潮中,仅有7.5万人口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2.5万名地产经纪人;几年后泡沫破裂,绝大多数地产公司倒闭,绝大多数地产经纪人流离失所……这样的悲剧会不可抑制地必然地在80年后的中国重演吗?

金岩石老兄最新的演讲中指出了中国楼市还会不可阻挡地放大泡沫的根本原因:“中国房子本质上是投资品,不是消费品”。并且根源还在政府CPI的统计中只统计房租价格,不统计房价——即政府也没把住房当成居民的必须消费品。如此,他的“经济逻辑”的言词凿凿的结论便是:“中国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是来源于消费,而是来源于投资,而房地产的投资需求就决定了房价的合理标准不是由本地人的收入和预期决定的,而是由外来人的收入和外来人的预期决定的”。

这是啥意思?房价的“合理价格”是由有钱和愿意出钱的投资者决定,而不是由有需求却没钱买得起的终端消费者决定。也就是由瞄着富人投资需求的任志强们和小到方泉这样也买得起三、五套高档房大到温州商人完全可以买下三、五栋楼的“投资人”决定,当然中短期内还要由手法精道的张羽冲那样的职业炒家决定。

呜呼!这样的“经济逻辑”真的无懈可击。但这逻辑的前提是把房子当成了投资品——从政府政策到学者观念,到房地产利益链各个环节中的各色人等(见刘旗辉博客《纠结的房地产利益链》)。房产特别是关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居屋,真的只是投资品而非消费品吗?或者其投资属性远远大于实用属性从而投资客大获其利而需用者永远买不起的价格就“合理”吗?

德国模式的实质就是禁绝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或降到尽可能最低)而突出其消费属性也就是居住属性。切实实施收取高额交易税等税种的方式完全达到了遏制房地产投机的效果。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什么不能像德国学习?

是因为房地产绑架了GDP,绑架了地方财政而投鼠忌器吗?为生民计、为社稷计,恭请我们的学富五车、学贯中西的主流经济学家们,静下心来,从各自的角度仔细算算,房地产究竟多大程度上绑架了中国?如果真的绑架到我们无从下手的程度了,我们也只好自叹悲为中国人了。

昨晚,串了一个小型聚会,是两位搞了二十多年服装生意的朋友想参股投资安徽毫州的房地产开发,拿不准找我讨论;而我找来一位干了十几年房地产开发的同学帮他们出主意。想投房地产和干房地产的两种朋友一致认为现在开始进入房地产业也为时不晚,至多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根本无意听我讲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临了,搞房地产的哥们儿说我:“你丫股票炒的好好的,又不懂房地产,瞎写啥文章淌这浑水呀?”

 “我丫”是不懂房地产开发,甚至也没有资格和学问跟金岩石等学者辩论房价还得翻番的“经济逻辑”。但是,我总感觉一个社会绝大多数职场人士需要买房却永远买不起房的现象很恐怖,也感到那么多民间资金正在汹涌裹进房地产开发和囤房炒房的热潮很危险。我的感觉错了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