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不是形象工程




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上的成绩虽然远无法和北京奥运会相比,但此次获得的金牌总数创历史记录,已经获得国际瞩目。甚至只给体育很少篇幅的《华尔街日报》,也发表专文谈中国冬奥会的表现。《华尔街日报》惊叹中国代表团的进步,同时更惊叹这种进步竟是在全国仅有三十个标准冰场的条件下获得的。

 

所谓标准冰场,指的是那种能够从事奥林匹克冰上项目的室内冰场,至少有一个冰球场那么大。这样的场地,在发达国家异常普及。我简单上网一查,发现美国有三千多冰球馆,平均十万人一个。加拿大则有五千五百个冰球馆,平均六千人就一个。加拿大能在冰雪项目中和人口大于自己将近十倍的美国抗衡,也是建立在这种硬件优势的基础上。美国的冰球馆虽然远不及加拿大普及,但我过去住的波士顿近郊阿灵顿,仅四万多人口,就有一个相当好的室内冰球馆。周边的镇也大多有同样的设施。小女过八岁生日时,一个冰球馆二百块就包下来。考虑到当地家庭中等年收入在六七万美元,这种价格就显得相当便宜了。至于露天的免费冰场就更多了。更不用说,滑雪和冰上运动一样普及,滑雪场遍布整个地区。小女最近转入新学校,竟然是班上唯一一个不会滑雪的。

 

我们习惯于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和发达国家进行简单比较。这种理论过去还说得过去,现在则讲不通了。如今世界都知道中国是崛起大国。在许多方面,中国都在和发达国家拼比。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哪个国家花得起那么多钱?中国奥运会金牌不是世界第一吗?另外,发达国家盛行的高尔夫,在中国也很热,乃至高尔夫球场修了一大堆,大学还要开高尔夫课。中国人均收入还很低,但GDP今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了。同理,象冰球馆这种基本的体育设施,在人均上不能和人家比。但在总数上总应该能比一下吧?三千多万人口的加拿大有五千五百个冰球馆,中国十三亿人口,标准冰场居然才三十个。怎么没有人为此脸红?

 

面对医疗、教育、住房这“新三座大山”,体育设施似乎是无足轻重了。其实,体育和每一座“新三座大山”都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城市住房高度依赖公共设施,如交通、电力、学校、公园等等。没有公共设施的配套,对住房的所有权就是不完全的。体育设施恰恰属于这些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学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体育与医疗的关系。缺乏体育锻炼必然导致人口健康状况的 下降,增加医疗的负担。“锻炼难”必然带来“看病难”。年轻时一直是校运动队成员的社会学家郑也夫曾经指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平均体育水准甚至不如六十年代,现在多数青年人的体育技能甚至不如55岁以上的人。”要知道,中国目前正在步入老龄化,面临着劳动力供应短缺的挑战。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意味着这样的挑战来势之凶猛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回应这种挑战的方式固然有多种多样。但是,最核心的一条还是保证现有劳动力的健康,延长其工作年龄。现在一谈起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许多人马上担心人民币升值,还有些人担心工人的工资上涨。总之,他们生怕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削弱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是,关系民生的许多指标,如住房价格、医疗费用,都属于劳动力的基本成本。这些方面成本的上升,恐怕更让人担心。

 

奥运会固然改变了中国的形象。但体育并不是一个形象工程。体育不仅属于基本的民生,也直接关系到中国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当中国步入小康、生活水平提高后,体育就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中国的体育,也必须立足于全民的基础上。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