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信贷风暴”不如建长效机制


  刮“信贷风暴”不如建长效机制

     “看来,这回是动真格了!”深圳银监局查处7家银行个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一事,在金融界和资本市场同时引发高度关注,被称为“信贷风暴”。

     咋一看,很吸引眼球,但细细品读后发现所谓的信贷风暴级别并不大,威力也不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于天量信贷进入股市楼市质疑声音非常大。对于天量信贷资金没有进入经济实体,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监管部门曾经对商业银行调查摸底过几次,但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说法和准确数据。当然,不可否认,银监会为了防止信贷资金不进入经济实体,在制度和技术层面进行了完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措施是,实行信贷资金受托支付制度,即:贷款银行受借款人委托,将贷出的信贷资金直接支付给实体经济交易对方。这项措施效果究竟如何,至今也没有一个评估报告。后来,沿着这个思路,银监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从2009年开始连续出台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即“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从推行受托支付、加强贷款贷后管理着手,力图从源头上堵住违规资金挪用的问题。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要靠人去执行的,执行环节出问题,制度再好也不管用;再好的制度也有空子可钻。

      这次深圳所谓的“信贷风暴”中查出7家银行个贷违规进入股市问题,从数量上看,在调查的930笔共16.92亿元贷款中,有21笔共1340万元信贷资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流入股市;有7家银行的21家分支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个人消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从笔数上看,违规占比为2.26%;从违规贷款金额上看,占比只有0.78%。结论是,违规进入股市的个贷并不严重。从不披露查处的详细信息看,给人一种调查走过场、掩人耳目的嫌疑。

      以笔者在国有银行从事证券第三方存管业务五六年经历分析,查出个人消费贷款进入股市相当困难。从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系统中银行转证券、证券转银行原理来看,证券账户是专门账户,而银行账户(银行借记卡)并没有要求是专门账户,也就是说银行账户投资者不但可以存炒股资金而且也可以存其他资金。这就是说,个人消费贷款完全可以放入炒股票的银行账户。在这个账户上有多少钱,转入证券多少钱,都无法怀疑是个人消费贷款。况且,一个人资金包括贷款在内是可以统筹安排的。因此,从现行证券第三方存款系统看,很难杜绝个人消费贷款进入股市,很难查清个人消费贷款进入股市。至于说,信贷资金直接存入证券账户进入股市途径,现在根本不可能。因为,第三方存管系统严格规定,进入证券账户资金,必须先转入银行账户,才能再从银行账户转入证券账户,现行系统根本没有直接进入证券账户的可能。

     笔者认为,杜绝信贷资金资金进入股市,首先,依靠刮“信贷风暴”不是治本之策,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并以一贯之的执行下去。信贷资金不能进入股市从朱镕基任副总理时就严禁了。最新一期《求是》刊登了对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专访。刘明康称,从2008年起,银监会就对信贷资金违规挪用进入股市、楼市等问题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但是,社会明眼人都能看到天量信贷资金进入了股市楼市,但为何迟迟不能查处呢?关键在于制度执行出现松紧绳现象。

      必须选准重点,其实最为担心的是企业贷款进入股市,应该把企业贷款包括私有企业贷款进入股市作为查处重点。

      必须改进第三方存管账户管理,把第三方存管客户在银行端的银行账户设立为专户,即:你只要炒股必须在银行开立专户(银行借记卡),专门用于炒股转入证券账户的银行账户,特别是对于企业必须严格要求。这样,就从技术上把住了进入证券账户资金的入口,也非常便于检查监督,发现问题。

  新闻链接: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303/2010030305164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