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在对所谓“高房价”展开攻击时,总有人会拿中国房价去与发达国家的房价进行强行比较。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通常有一个前提是被公众所默认的,那就是——高收入决定高房价。在这个前提下分析是这样展开的:200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为3.76万美元,同年中国年人均年入1100美元,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2009年美国一套200平米的房子均价2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0万元。而去年中国住宅的均价达到2.5万元,一套200平米的房子总价500万元,中国房价是美国房价的3.5倍。一番分析之后一个理直气壮结论诞生了——中国的房价偏高、太高甚至是世界最高!而这样的分析的前提真的正确么?!高收入真的就能决定高房价么?!我认为不尽然,收入水平绝对不是影响房价水平的唯一或重要因素。同时,中国房价与发达国家房价也不具备可比性,原因如下:
(一)高人口密度决定高需求
美国与中国的国土面积大致相当,分别是963万平方公里和960万平方公里,然而,美国只有3亿人口,中国却有13亿。两国的人口密度分别为:美国每平方公里平均 33人,中国却每平方公里141人,是美国的4倍多。印度人均收入为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1/3,人均购买力也差不多是中国人均购买力的1/2 – 1/3,但人口密度应该是大于中国人口密度的一倍以上,大城市房价是中国大城市房价200%,印度孟买的房价甚至比中国上海还要高出100%。
放眼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这个城市为梦想打拼,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流动口达600万,占常住人口的30%。接近2000万的庞大人口基数决定了对于住房市场高居不下的刚性需求。
(二)土地稀缺性导致供给不足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构成房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房地产开发流程最初阶段毛地的取得费用到随后的拆迁费用、大市政费用、土地平整费用、最终达到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熟地标准进入到国家土地储备中心,整个过程所需的一系列费用是相当可观的。用成本定价法分析:作为构成房价的重要成本之一的土地资源因其自身的特性导致房屋成本日益提高。
同时,人口密度越大的国家,土地资源就会相对越稀缺。二者间的矛盾也就越加凸显,对于住房的刚性需求和土地供应的不足这对矛盾的共同作用下,房价必然稳升不降。
(三)土地资源垄断决定地价高涨
我国土地的另一特点是土地公有,国家作为土地资源的唯一所有者对土地市场进行完全的垄断,这个强有力的垄断局面使得土地市场不具备普通商品市场所显示出的竞争性这一属性,假设我国的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市场上存在着众多供应者,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原理,这些土地供应者之间会形成相互竞争局面,在土地需求一定时,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会形成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此时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地自由市场均衡价格,这个自由竞争市场上的土地价格必然会比垄断市场所形成的土地价格要低。
(四)城市化进程推动住宅市场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目前,这些国家人口的城市化比例一般高的已达到90%。而在中国,这个数值仅有40.2%,尚未达到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47.8%)。作为一个高速腾飞中的工业大国和农业大国,工业化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提速,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城市人口将会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会涌向城市,这一因素对于房价攀升必然会产生持久的、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
(五)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保证其稳定发展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房地产行业较之金融等行业来说可能已经无法再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甚至在某些国家可能会被列为“夕阳产业”的行列中区。 然而,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加速城市化的中国,房地产业则成为了地位难以被撼动的支柱产业,对国民收入做出重大贡献。从这一意义来讲,政府不会过分打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只是为了用一切可以动用力量来维护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近期,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短期暴涨、升温过快的现象,防止经济泡沫的形成,国务院密集出台政策遏制房价过快增长, 连续有关购房及土地出让等方面的政策: “二套房首付不得低于50%” 、“房价过高地区可停发第三套房贷款” ——针对二套以上住房的人群,遏制个人或小资本房屋投资者,打压炒房者的投机行为。“土地招拍挂不再是价高者得” ——国家开始着力规范房地产开发商行为,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准入门槛。
综上,简单化地用所谓的收入程度来衡量房价是否处在正常的价格区间内是不科学的做法,某一地区的房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只有考虑到人口密度、土地市场等综合因素后才能对该地区的房价水平作出理性的判断。“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