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堵车埋单?


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城市弊病也开始显现出来。例如堵车,在一线城市堵车现象尤为突出。堵车是因车太多,这几乎算是一条公理了。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没汽车的时代不会堵车。所以各城市解决堵车方法大都是对出车进行管制,辟如实行单双号、限制小排量车进中心区等等。

可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努力扶持汽车产业”,“增加银行存款流动性”等等一系列的口号声中,我们发现,看似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水平,却让我们饱受了堵车之苦。这时,“有关部门”提出,要分单双号限制车辆出行、错峰出行及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以此来缓解交通压力。我们姑且不论关于大部分公司是否可以接受错峰上下班的事情,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点来看,也是不甚现实的。毕竟,我们的公交路网,轨道交通等还有待发展,尽管近几年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但依旧无法满足广大的社会出行需求,地铁虽然方便,但是在高峰时段,要采取限制进站人流的方式保证安全运营,而通常设置在十字路口的地铁站,拥挤地在周围等待进站的人们,又会对过往的车流造成堵塞,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目前看来,行之有效的方式,似乎只有限行一个选择了。但是说到限行,对于很多“有关部门”来说,确实是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第一,在奥运期间的单双号限行过程中,“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选择了购进第二辆车,以保证出行需要。这样一来,汽车工业角度来说,确实是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可另一个角度来说,增加的汽车,意味着限行令的有效性被削弱了。

而单就限行令本身来说,这仅仅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的方案,从长期来看,本身拥有汽车的家庭,原本一周可用车的天数为7天,而现在的每周限行一天却导致了车辆的使用频率直接减少了七分之一。使用成本就增加了七分之一,以一辆10万元的车辆为例,使用期限为5年,那么每年的使用成本将为2万元,但如果每周限行一天,那么每年的车辆使用成本就将损失将近3千元钱,5年就是15000元。而这个损失,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会来替以车代步的人埋单呢?我们不能因为肚子疼,就每天吃止痛片止疼,而讳疾忌医。

在这点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和我们截然不同的做法。在此仅以我国香港为例:香港的人口密度与北京相似,路网建设及轨道交通情况也基本与北京相似,但是香港的大部分港人是不以车代步的。首先,香港的汽车是免税的,大陆地区卖20万左右的汽车,在香港也许只需要12,3万,并且港人的收入及物价水平,相对大陆是要高一些的,香港人的人均月收入大约为1.3万港币,一般规模为10-50人的公司的一般管理人员的年收入约为20万港币左右。从收入上来看,买车对于港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多数港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呢?首先一点就是停车费用,在香港一般的住宅小区的停车位月租金约为2000块港币,而香港的商业停车场一般都按22元每半小时算,如果是月卡,则是2000元左右一个月。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停车费就要花去4千元。其次要说的就是汽油价格,在香港汽油价格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依然接近20元每公升。是北京汽油价格的2.5倍左右。也就是说,在北京我们每月支出2000元汽油费用的车,在香港我们就要支出5000元油钱。这样加起来已经9000元了,还没有算供车贷的部分。而香港的出租车起步价仅需16元,特别行政区政府还对出租车实行特别补贴,来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每月如此高的养车开销,加上十分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使得大部分的香港人选择搭乘公共交通,而放弃自驾车的生活方式。也为港人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如果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选择自驾车的方式也完全可以,若愿意选择节约成本的公共交通出行也十分便利。无论对于香港民众或者特别行政区政府来说,都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内地实行的限行制度就显得缺少那么点人性化,多了些强制的意味。加上不断地呼吁大家乘坐本来已不堪重负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并非长久之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毕竟并非权宜之计。长久来看只有做好城市规划,为未来的10年甚至是20年考虑,才可以从根本上尽量规避堵车问题的发生。再有就是效仿发达国家城市的有效的方式。限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给民众多样的选择,才是根本解决交通问题的良方。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