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政策应持续发力至“房价回落合理区间”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提出“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2010年 4月17日,上述房地产调控“新政”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通知进一步明确:在房价上涨过高、过快地区,可“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同时,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除了严格的信贷紧缩政策,“新政”还动用了问责地方政府、发挥税收调节、增加有效供应、加快保障房建设和加强市场监管等数项综合调控手段,目标直指投资、投机需求和房价过快上涨。楼市新政策密集出台后,此前持续高涨的房价出现松动迹象。
调控重拳下的楼市博弈,政府、开发商、银行、消费者开始新一轮博弈, 房地产调控政策持肯定态度,建议政策持续发力,让疯涨的房价回落到合理的区间,引导楼市走出“混沌”。市场进入“混沌期”,买卖双方的博弈白热化。赞同诸多专家建议,楼市调控政策应持续发力,引导房价回落到合理的区间。
有分析指出, 让失序、过热的地产市场软着陆,事实上是关系到2010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要素,把握好调控的指向与时间窗口,是预防“泡沫化”的一个关键。尽管从长期来看,房价还会随经济与收入的增长而上涨,但如果房价短期内超越收入水平的离奇上涨,必定会导致泡沫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平均上升近80%,已经超过国内安全线60%的水平。
任由泡沫不断吹大、破裂,就会出现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楼市“硬着陆”。在这方面,国际上不乏前车之鉴:房地产泡沫曾经让日本经济“失去了二十年”;泰国当年也曾因为巨大的房地产空置率,一天内竟有58家银行破产,引发亚洲金融危机;迪拜的房地产泡沫几乎两次使国家破产;至于美国,其次贷问题更引发了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国家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基本上都是在房价大幅上涨的两到三年后。这警示我们,如果中国楼市始终延续2009年的涨势,则二三年间,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风险。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说: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届政府是靠卖地来维持经济增长,但现今的中国各级政府做到了。连改革开放的发起地广东,50%的财政收入也是靠卖地赚的。要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更要防范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上大折扣或变相采取与中央政府对抗的政策。
高房价已危及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为现在开发商手里有钱,资金链有保障,只是是很多二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商,资金链紧张,加上炒房团伺机兴风作浪,故赞同楼市调控政策应持续发力至“房价回落合理区间”,同时完善政策体系,防止房价反弹。
重拳之下,楼市“混沌期”还能持续多久?
房市“盛宴”中断
调控重拳下的楼市博弈
新华社发文首提房价"回落" 建议调控持续发力
调控成效初显 一线城市楼市成交全面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