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托我买车,他的目标是辆SUV,经过多方比较,他选择了一款不用加价的合资品牌入门级SUV。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油费是公司出的。正因为如此,当我打电话给熟悉的经销商朋友,连他都很费解,为何当下有这么入门级SUV,他却选择了这样一款性能不出众,油耗却较高的车型。
按照目前的油价,对多数2.0 L以上排量的SUV,即使根据工信部的“真实油耗”,10·16L/100公里是跑不了的。我们取中位数,13升/100公里,即使加93#油,基本相当于1元油钱跑1公里路,考虑到养车保险等杂费,卖车的那位朋友认为一辆SUV如果一年跑2万公里左右的话,每年的费用大致在4万元以上。要是油钱都是自己出——实际上多数人都得自己出油钱——那月收入得多少钱才养得起一辆SUV呢?
按照现有的历史资料,SUV的概念大约诞生于1963年,由当时的JEEP引入了这个车型。它的前身是一种用来运行李和很多人的车型,由雪佛兰在1920年代制造,名为Suburban。这种车型一直发展到1950年代,当时正是美国的摇滚时代,很多人挤在这样一辆大车里,弹着吉他一路在加州海岸狂奔,那的确是件很酷的事情。正是这股潮流使得60年代美国开始诞生了各种SUV的前身车型。到了70年代中东石油禁运,逼迫美国的汽车厂商开始开发小心的载人火车,这也使得SUV逐渐成型。从80年代再到90年代,美国的SUV还是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当时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使得他们在与日本汽车公司的竞争中免于倒闭。从90年代到2000年代,过于泛滥的SUV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它的合理性,比如它是否对驾驶轿车的人来说过于危险了,我记得直到2007年底特律车展前夕,美国仍然把那些驾驶大型SUV的年轻女孩成为男人杀手,因为在很多车祸中,这些驾驶大型SUV的女孩通常都安然无恙,而被撞的那些驾驶轿车的男人们则多数小命不保。时间到了2010年,目前欧美虽然仍然流行各类SUV,但相比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SUV的增量已经大幅下滑了。人们会为了燃油价格的问题而逐渐选择低油耗的小型车和新能源车。
今天的中国正在复制美国的90年,北京车展结束以来,又有更多厂商推出了全新的SUV产品,越来越多的轿车开始推出Cross化的产品。这显然是消费趋势使然,当多数主流合资厂商的SUV都在加价销售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抑制那些还没有SUV产品厂商推出产品的冲动呢?于是我们看到,宝马的X3、奔驰的GLK、奥迪的Q5的销量至少对各厂商来说都比较满意,在入门级SUV中,原有的CR-V、RAV4仍然供不应求,再加上新加入的途观和iX35,似乎除了油耗略高、发动机性能差强人意的狮跑,几乎没有哪个厂商推出的SUV不热销。不仅仅是合资品牌,内资品牌的长城、奇瑞这些品牌旗下的SUV也卖得并不差。在价格几乎仅为合资品牌一半的情况下,我们不难猜测,这些厂商的产品在二、三线城市会有他们的拥趸。
但问题在于无论你买哪种SUV,油耗都不会太低,前面说的1元1公里对上述所有SUV而言几乎都是一样的,究竟车主们为何让然对这种油老虎趋之若鹜呢?如果连卖车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我只能暂时把原因归于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惯性使然。那些已经拥有第一辆轿车的家庭在选购第二辆车的时候,显然更可能选择一辆SUV,考虑到他们多数情况下对SUV东风油耗并不清楚,但他们对SUV的安全性能以及驾驶舒适性肯可能会有心理偏好。可以预见的是,年内或者至多到明年,所有厂商都会推出至少一辆SUV车型。那位卖车的朋友问我何时油价会到10元/L,我想这和全球其他国家的油价肯定是相关的,比如美国东西海岸富裕的州,目前汽油价格基本在3美元/加仑,折合成我们熟悉的单位大约是5.6 元./L,这比国内不税的油价还要便宜,但这靠的是美国全球第一的军事力量来维持的。可以预计的未来,油价上涨是必然的,否则很可能意味着更深的经济衰退。未来2-3年油价上涨到10元./L是很可能的事情,除非中国的汇率大幅提高,这会导致我们的油价有下降的可能,同时那些采用进口原料(包括石油原料)的厂商可能成本下降,但汇率的提高对中国的出口部门整体而言可不是好事,尤其是我们的全球品牌建设还没成型的时候更是如此。对一般车主而言,油价上涨是个必然现象,也许未来3-5年名义油价仍然涨不到10元/L,但如果人民币升值了,很可能实际油价会比我们预想得更快达到实际的10元/L。那个时候我们还会偏好SUV么?这很难说,我认为至少对10%的富裕阶层来说油价是无所谓的,即使20元/L,也仍然不会阻挡他们的消费热情,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所有生产高档SUV的厂商都应该考虑尽快着手SUV的国产化,距离SUV大流行似乎已经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