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那天我恰好在成都,在机场自助办登机牌的时候赶上了地震,那种仿佛候机楼被飞机撞上了感觉直到两年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我在两年前的博客就曾说过,对灾区的多数人们来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今天很多媒体都在说灾区人们的收入较震前有提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正反映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宝贵的生命,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但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说,更少的劳动人口通常会导致当地的工资水平上涨,这点,几个世纪以来基本都是如此,那些发生了大灾难的地方因为人口突然减少而灾后重建又正需要劳动力,这个时候资金相对劳动力来说就显得廉价了,劳动力价格必然应该上涨。
不知道是否有经济学者去研究汶川灾区在震前和完成灾后重建后的人们收入增长情况。考虑到过去2年来全国人均收入都在上涨,汶川地区即使不地震,人们的收入也应该是保持同步上涨才对,如果有数据表明灾后重建使得人们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受灾影响较小的周边地区,那说明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确实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在大灾之后活下来的人们的确得到了这种机制的补偿。考虑到全国的对口支援仍在继续,这种对灾后人们的补偿应该远高于一般市场化补偿的力度,也许温总理说的3年重建完成之日,当地经济应该远超越周边地区。从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如果汶川的这种支援真的能够对抗当地地质和资源的劣势,我认为这才是512留给西部地区人们的最大的财富——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解决西部地区普遍落后于东部的现状。在我的家乡新疆,那里正有来自江苏的援建团队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城市化的基础设施虽然暂时无助于当地经济获得活力,但至少会给进一步的援建和投资带来一个好的环境,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想感谢那些来自江苏的援建者,无论他们的初衷如何,至少从结果来看,他们在改变我的家乡,我想,这也是汶川大地震之后带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我的家乡的变化之一。
对我个人而言,512会留在记忆中很多年,那个在震后第二天驾驶三轮摩托送我去机场的黑摩的师傅,那个在震后被安排去灾区采访的某报社女记者,那些在震后仍然乐观的市民……。我想,如果说灾难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或许让活下来的人比以往活得更好,这才是我们面对灾难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