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兰回来后,总有媒体业界朋友问我,您聊一下2010年家居业趋势吧。现在应该做什么风格的设计了?极简?古典?部落文化?再具体呢?或者直接了当点,老蔡介绍一下现在做什么风格大家会喜欢能卖钱吧!
什么样的设计风格要流行,能被当代人群喜爱,这不是工业设计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拿什么对比最合适呢,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政治波普,这种法国出现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初的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都找到了知音——这两个国家的这两个阶段,有着惊人的政治和社会素材,有着对压抑的愤怒和反叛。尤其是中国,获得一定自由的艺术家们,不满以前高度禁锢整个中国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形式,表现出的极度虚假和无意义,很急迫地在整个世界当代主流艺术中学习和寻找。于是政治波普与彼时社会现状的结合,为中国当代艺术赢得第一段国际声誉。
之后是对畸形消费的反应。80年代之后的中国,野蛮增长、牺牲环境、牺牲人权、无限制抄袭、高能耗低效率。城市开着推土机,推倒了农田和人们心中的安逸,价值观开始等于金钱观,地位等于财富,一切无法成规模经济的、不能迅速获取暴利的,均被彼时。那个时代对应的消费就没有审美,没有品位,盲目消费奢侈品。艺术家用肉体、性、城市垃圾废物利用这些手段,表达对野蛮增长的人文憎恨。
08奥运后,则是中国的文化自信高涨期。中国由于gdp的上升,逐渐开始自信,相信自己的文化是好的,20年代,所有人认为中国文化阻碍了中国的当代发展,没有经济没有军事没有国土,被一个岛国压制数十年。直到现在,GDP第三,快第二,也许要第一。新住宅占全球60%以上,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四分之一,奥运世博相继举办,人民币也是眼看着升值(这不能完全算好事,但升值的心理暗示在中文里总是大于贬值),忽然觉得,中国还可以,我们还不错,而且大概能更牛一些。外国人也开始放下戒心,认真地观察中国——西方国家也在金融危机中,然后发现中国这边独好。开始相信你的文化有独到之处,也许可以拯救世界。艺术家们开始激昂,自信,用红色事迹与金融、时尚这些当代语言表达深沉的中国。
所以你看,功夫在诗外。设计潮流,不是上博洛尼抄一通家具形式颜色布景,也不是上意大利抄一通大牌设计可以搞定的。你要深刻分析所属市场的社会文化属性,了解人群的潜意识需求。照搬国际流行,回来忽悠“这是国际趋势啊,你们不用你们傻的日子”已经没有了。中国文化自信起来后,人民抗忽悠能力同样上升:我不是这么过的,干嘛意大利人觉得好我就要这么用呢。
中国的社会文化有什么倾向?比较重要的是三个。一、多元化。中国经历了特别矛盾的时期,老一辈,半辈子都是筒子楼四合院,对现代住宅没概念;发财的,急于炫耀,急于展示货币量,不选对的只选贵的;留洋回来的,经历广泛,深刻理解时尚要素;年轻的,受西方文化冲击大,电影美剧是参考。一个房子,掺杂了太多70、80、90后对社会完全不同的认识。要做,就做绝对细分,给一类生活方式的人准确对照——生活方式如此多元,别想用“感性女人”、“成功男士”这类1+1=2般永远正确但基本没意义的划分感动特定人群。
二、女权主义。中国女性被压抑了一千多年,忽然接触现代社会后,从极为拘束变得极为OPEN。女性的人格分裂,比男性复杂得多(以致不少年轻男性,开始朝女性化分裂)。光一个女强人,就有白天强势夜晚脆弱型、每时每刻光芒四射型、摒除女性男性化管理型、柔媚狠辣女人型、传统顾家稳妥发展型无数种。女性开始缤纷多彩,对人权、权利、地位的渴望史无前例。如何满足她们的不同胃口是一大问题。
三、环保健康。这个说得很多了,只强调一点:中国消费者现在仍是更看重健康,少看重环保。多花钱买健康,行;多花钱为环保我自己享受不到,考虑考虑。如果从商业角度出发,你要有所取舍。如果从社会、形象、企业长久文化考虑,你要有所舍取。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