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之前,中国绝大部分人在享受福利分房、单位分房。北京这边,筒子楼是一代人的记忆。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的屋子,数百万人都曾住过。
彼时的城市与乡村,半斤八两,彼此对“生活方式”这个词都是含混模糊的。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为人父母之后,住进楼房、居室、别墅,仍不知道怎样算是品味,算是修养。不单自己没有生活方式的概念,更无法向子女传授经验,何为可以享受的生活方式。
欧洲经历了上百年的现代化住宅时期,有父母,有管家。会教自己的孩子,你该怎么布置,过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孩子没有接受这种习惯的流传,但他们又都有需要(父母辈也有需要,毕竟筒子楼升级了)。没有历史,又有需要,怎么办,学习。孩子争气,被公司外派出国,到寄宿家庭中,看到了人家的玄关卧室,觉得很不错,回来照着样子装修;父母积累了财富,看了一部好莱坞大片,主人公家里富丽堂皇,罗马柱拉丝床,觉得有档次,自己家也这么做。去一个会馆吃一顿,眼前一亮,人家怎么这么漂亮啊,照搬回家。
这些学习有一个问题,是片段性的、不系统的、偶发的。中国的审美教育远远落后于知识技能教育,我们没有审美品味的系统框架,只能去截取人家的一个片段,以之为时髦,自己效仿。这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你不知道别人这样选择的理由与背后的故事。这家主人世代贵族,祖上数人有爵位,酷爱全球旅游,收集各地狮头虎皮,颇似中国人的“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他使用最纯粹的古典元素,家里建筑感强于装饰感,能体现他的家族力量,历史沉淀气韵。你光觉得这是代表身份地位,就失了神韵。二、你看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了。和我们逛商场一样,第一家问了价钱,不买,怕后面有更便宜的。但出趟国不易,想看多少东西,不比在商场想看多少商品一样自由。我们所见相对于国外审美系统来说,还真是窥豹一斑。
总结一下,中国人对家居生活方式的困惑,归根结底在于信息不对称。
所以留给我们家居行业的任务就很简单了:总结、展示、引导。首先要总结归纳。中国经历了剧变的40年,从文革的极左,到偏中线,到比西方还更活跃更OPEN,其间变化极为剧烈,衍生出复杂多元的生活方式,一个意识形态稳定的国家,不可能产生如此多元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这就决定了,我们企业要从社会学、人文学角度分析中国,提炼出各种人群的生活方式。消费者不会自己提炼的,每个人都忙着挣钱呢,几个人有功夫静下心来思考?这个工作要我们来做。
第二要展示出来,给忙于赚钱的人们一个集中鉴赏空间,让他们享受我们研究分析装饰的成果,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体验馆。博洛尼做了中国第一家体验馆后,跟风者无数,都没有学到精髓。画图制作装饰布置样板间,这都是表皮的功夫。真正较劲的,是上一步的社会学人文学分析。你不了解世界女性思想方向、中国女人的性渴望、中国女人的职业诉求、坚强与脆弱的心灵结点、不同阅历的审美潮流,就做不出适合每种女人的生活方式。博洛尼也不能概括出所有中国女性的生活姿态,但我们做出了涵盖大多数主流女性的空间选择,这里有年轻无生活压力的青春少女、白天强势夜晚孤独的职场女性、炫丽光彩的眼球谋杀者……分析时代得出产品,和设计出产品挂靠概念,完全是两码事。
最后是引导。如上所说,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片段而片面,需要完整的系统来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来理解美好的生活方式。我们16间宅里有一间,新经典。不是取经典做噱头,加个“新”字表现不同,就完了。它是源自一个幸福的时代——二战后十年的美好时光。彼时战争结束,人权至上,阳光明媚,空气自由,人们对美的追求多元而炽烈。那个时代的任何物件都充满设计感,流传到今日,件件经典。这个宅间,不追求家具的成套性,但每件原型皆出自世界大师之手,带着那个幸福时代的飘逸,展现主人的品味。这些文化脉络,都是我们要引导消费者,激起他们内心认同的。
装修不是时装,不能每季都换。所以更要挖掘内心所需。这就是明确生活方式对我们的意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