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统计局和尼尔森联合发布的消费者信心调研报告说:1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过去12个月上升了19%,但第一季度消费意愿在降低,并且把这个归因于房价过高。这种把现象简单地进行归因分析我历来是不信的,更何况是归因于房价。
我认为消费意愿的降低总体而言是人们对物价上涨的经济学反馈,如果人们会在物价上涨的阶段反而保持更高的消费意愿,我认为那就表明经济很可能出现了过高的通胀迹象。当然,更进一步来说,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在消费意愿方面,我认为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过去几年我所略微了解的北上广这些城市,少数70后的白领基本车房俱备,对他们而言,除了投资,没有太多其他可获得的消费品可供消费。正因为国内提供不了更多的消费品同时又没有太多投资机会,因此这两年开始有更多的富人阶层开始跨国消费和投资——若人民币可跨国流通,我们将可看到中国的富人将在全世界到处买房买地。今天某银行已经发布报告称:中国人在海外的信用卡消费已经是50亿人民币级别的水平。从这点你可以知道,对于那些生活在以满足居民温饱需求为己任的社会,中产以上阶层的消费意愿肯定是偏低的。但对多数准中产或者低收入者而言,消费意愿很可能只有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才会更低,除此而外,他们不大可能会对购物失去兴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CPI低位徘徊的时候,各种商品的供需都很火爆,一旦房价进入下跌通道,消费意愿反而会更低,因为房价下跌并不意味着有更多人买得起房,但肯定意味着更多人会失去泡沫支撑的工作机会,奖金会更少,股票会赔更多的钱,平时会更节衣缩食……
说到消费意愿,其实汽车的消费也有可参考之处。最近我在研究一地的人口、拥有汽车驾照者与汽车保有量的关系。按照美国交通部的统计数据,1960年到2006年,美国的机动车保有量、人口和拥有驾照者的人数数据有些有趣的关系。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大约在1972年,美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就超过了拥有驾照者的数量,那一年,美国机动车保有量是1.19亿辆,而驾驶者是1.18亿人。这表明已经达到了每个驾驶者一辆车以上的水平。在这个统计数据开始的1960年,美国有7400万辆机动车,但全国有8700万居民拥有驾照,这之间的比率大约是0.85。这个740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大致和和中国2009年的汽车保有量在一个水平,如果考虑到摩托车和农用车的话,2009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大约是1.86亿辆,而驾驶员大约有2亿人,比率是0.93。如果仅限北京的话,目前大约机动车有420万辆,驾驶员570万,比率是0.74。这表明,仅以北京来说,我们距离美国1960年还有距离。但如果考虑到全国为数众多的摩托车和农用车,我们的机动车数量以及驾驶员数量大约会和美国1990年的情况相当。
从消费趋势来看,我认为拥有驾照的人数多于机动车本身就很说明问题。美国大约是在机动车保有量超过驾驶者数量的那些年代达到了其汽车销量的高峰,这说明驾照所有者有更强的购车欲望。对中国而言,目前无论是全国还是类似北京这类成熟市场,都是驾驶员远多于机动车保有量,更多于汽车保有量。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驾驶员成为汽车市场的潜在消费群,何时中国的驾驶员数量超过了机动车保有量,我认为那时可能汽车的增长就到了一个瓶颈期。因为消费意愿可能会在那个时候发生逆转。
所以,无论是汽车还是其他高价值消费品,居民消费意愿未必就代表着消费能力,在一个不能靠信用透支未来消费的国家里,消费意愿低只可能是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而无论何时人们都喜欢物质更丰富的生活,这点亘古不变。所以消费信心这种数据在中国意义不大,尤其是在一个多数地区刚刚处于温饱阶段的国家更是如此。如果你问一个家徒四壁的居民他的消费信心是否充足,他会很乐意告诉你,他非常有信心去购买调研表格中所罗列的那些东西——因为中国人在对待个人问题方面总体而言是比较乐观的,更何况这是在一个经济增长的年代。但现阶段的中国人同样是一个不太有时间去深刻的思考的民族,所以,一旦媒体或者周边有经济下滑的风吹草动,立马调研出来的消费信心指数就会深度下滑,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的经济真会发生什么改变。